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5-08 14:30

(中央社记者沈佩瑶台北8日电)生活中难免头痛、牙痛,让人坐立难安。医师提醒,慢性疼痛定义为超过3个月的非癌疼痛,应寻求医师诊治,除生病,压力、疾病外,重要是自我身心调适,才能有效缓解。

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定义,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通常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造成。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副署长王德原今天在例行记者会中指出,无论是慢性疼痛,或因癌症引起的癌症疼痛,都已严重影响生活。

在癌症疼痛部分,奇美医院讲座教授王志中简报说明,不同的癌症可能有不同的疼痛原因及疼痛表现,造成癌痛原因大致可分成肿瘤侵犯、癌症检查或治疗、尚未识别的因素这3大类,在治疗癌痛时,以缓解疼痛、恢复生活功能、提升生活品质为照护目标。

至于所谓的慢性疼痛,王志中表示,定义为超过3个月的非癌疼痛,造成的原因常较复杂,一开始可能是因躯体、内脏或由神经系统受到伤害所引起。

王志中说,后来会加入了许多其他因素,共同促成疼痛的慢性化,例如长期睡不好、工作压力大等,慢性疼痛多半是习惯病,治疗的策略应针对慢性疼痛形成的原因,以多面向照护方式进行。

尤其是病人的自我身心照护很重要,王志中举例如培养运动习惯、维持良好睡眠品质、均衡健康饮食、滋润心灵及寻求支持的力量等,都有助缓解疼痛。

为帮助民众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与疼痛相处,食药署委托奇美医院,邀集国内疼痛科、麻醉科、中医及护理等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编撰小组,编撰出版「癌症疼痛照护卫教手册(民众版)」与「非癌慢性疼痛照护卫教手册(民众版)」,中、英文版手册共4本,并公开于食药署官网提供民众下载参考。

王德原提醒,民众如有疼痛问题应寻求医师诊治,积极找出病因,依照医师指示正确服用药品,并辅以多方式的止痛治疗,有疑问时应向医师或药师寻求专业咨询,这样才能摆脱疼痛的困扰。(编辑:李亨山)1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