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5-09 11:37
职场示意图/ingimage职场示意图/ingimage

编按:《感谢失业,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是新锐作家王木木的著作。

政大广告系毕业的王木木,不到30就成为新创公司小主管,带领著团队风风火火的打拼,不料却一朝被资遣,一脚从职场巅峰坠入失业泥淖。失业后的王木木陷入迷惘,在负面情绪中打滚摸爬,尝试找出属于自己未来道路的方向;虽然对工作、对人生感到困惑、不知所措,但透过大量阅读、持续学习,王木木不断的反思过往,借由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写下属于自己的体悟与感触。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本书《感谢失业,让我成为更好的人》集结王木木的感悟,详实的记录从失业的痛苦低谷中,再次一步一脚印、踏著坚定的步伐攀上另一座人生山岳的过程。

..................................................................................................................................

撕下「二十八岁百万新创公司主管」标签

「木木,我真的很羡慕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次看完心灵励志的书,都觉得正能量爆发,但是下一秒,只要身边有人提到买房、看到别人在脸书上分享工作成就,或是朋友间相互比较存款、谁的伴侣经济实力比较好,正能量又瞬间蒸发了。难道追求想做的事,只是天方夜谭吗?难道找寻自己的天命,只能是童话故事吗?」

其实,我并非被雷打到、突然想到自己想走写作这条路。经历职场快速上升期,在高处踢到铁板、因被资遣而跌落深渊,一直到找到自己的路,我最大的体悟是:要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关键是「放下比较心态」,唯有停止和别人比较,才能听见内心真正的呐喊。

社群滤镜效应

行为经济学家证实,快乐是比较出来的:当我有一个东西,你没有,我立刻就从比较中得到优越感。网路和社群媒体的普及,推升了这种「优越感」的需求,所以人们只在社群媒体上分享好事,不分享坏事。

我的朋友A,周末总爱在限时动态分享今天又去吃了哪家新餐厅,拍拍精致餐点、点评一下口味,顺便贬低其他名气店家,仿佛只有造访没人知道的私房餐厅,最好还是预约熟客制,才是懂得品味生活的质感都市人。

如果只看他的IG,你会以为A是个有钱有闲的美食家,但你看不到的是,A因为过度消费,屁股后面总有一笔还不完的卡债,而他从来没在IG上提过这件事。

我们被别人的「好」淹没,也因为自卑而更焦虑,但当舞台上的主角,在白色聚光灯下展现成就时,坐在观众席的我们,看不到主角背后的阴影。光线越强,主角的阴影也越深。

从不长的主管经历,我学会了,当别人大声宣布他买车买房、工作成就、炫耀伴侣的经济实力时,他不会告诉你:「风光背后,其实我过得也蛮惨的(或者说,也有一些你意想不到、十分辛苦的付出乃至牺牲)」。

课题切割:为自己画出防线

阿德勒主张,人生所有的烦恼与痛苦,都来自人际关系。人类天生就想被别人认同,所以我们会为了满足别人期待,付出异常的努力。

社会已经习惯为别人贴上标签,模范生就是成绩好、当班长、老师喜欢的人才能选上;唯有收集百万年薪、外商工作和主管职的徽章,才能披上「人生胜利组」的战袍;妈妈就应该要有八只手,可以边洗衣、边扫地、边安抚孩子,再伸出两只手准备晚餐。

但是,要不要当模范生、要不要当人生胜利组,都是自己的选择,以阿德勒的话说,那是个人的「课题」,莫须有的标签、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买房、存款、经济实力、工作成,传统上对「成功」的定义,通通都是社会价值观踩线干涉我们的人生课题。

而我们为了想被认同,选择放弃倾听自己的内心,追随社会的期待。

把阿德勒的课题切割,浓缩成一句话,就是:「谁要承受选择的后果?」如果承受后果的人是你,那别人就绝对不能左右你的决定,连你的父母都不能。

明明不想考公职,父母却逼你去考,父母会承受选择公职的后果吗?很明显的绝对不会,此时父母就干涉你的课题了。

寻找自己「可能」要什么

当我把过去别人塞进我脑袋里的期待排掉,我成为一块新的海绵,准备好接收全新的视野。我知道:想要什么,不会拍两下手就凭空变出来。你得先知道世界上还有某种生活方式的存在,才能判断自己想不想要,没有看过钓鱼竿的人,怎么知道自己喜不喜欢钓鱼?

所以我开始大量阅读:理财书、励志书、小说等等,探出「可能想要」的生活,再深入了解这些「可能想要」,逐渐描绘出理想生活的草稿。

走到这一步,他人期待和比较心态,随著我的蜕皮,一起被离开我了。没有这两条绑在心上的绳索,重生的我才能好好坐下来,听听内心的我到底想说什么。

后来,我看到朋友在IG分享精致美食、高级餐厅的质感都市生活,我会想到他其实正在做金钱的奴隶,上班很辛苦吧?

脸书朋友分享他拿到欧洲永久工作签,我会想:真伟大,愿意放弃台湾的家人、朋友、便宜美食和健保,一个人在国外生活,不是想像中那么轻松。

看到部落格经营比我好的作家、跟我同年纪买房的朋友、投资赚钱的人,我会思考自己能向他学习什么?

这样算是放下比较心态了吗?我不知道,但是看到过得比我好的人,我不会再说:凭什么?

(本文摘自出色文化《感谢失业,让我成为更好的人》作者:王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