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5-10 15:32
非凡的回答

人力车和近代工业发展密切相关。人力车在中国出现在19世纪末,民国初期升级到胶皮车轮。

工业化促使城市规模飞速发展,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到城市。城市因为工业化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公路,修建码头,工厂区和居民区以及城市商业生活区拔地而起,使得城市越来越大,对于交通工具有了新的需求。

现在一般认为洋车最早出现在日本,时间是明治三年,也就是1870年。

此时的洋车并不是胶皮车,轮辐使用了金属构件。

虽然1845年美国发明了橡胶硫化工艺,但是普及橡胶制品,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我记得有部电视剧《天涯热土》,这里面讲的就是新中国引种橡胶林的艰辛历程。

中国原产没有橡胶树。日本的气候条件,更不可能。

所以人力车进化到胶皮时代,日本在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1910年左右。

关于轴承问题,经过洋务运动,中国已经可以自产轴承。

清末国产滚子轴承

图片设计的很好,这种轴承正好可以使用到洋车上。

列位要对近现代城市有个基本概念,工业化以及城市配套设施的兴起,才会加快城市发展,从而诞生出巨型城市。

为什么洋车出现在东亚,而不是欧洲?

欧洲的城市发展伴随着内燃机技术一起发展,当时的巴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的膨胀速度惊人,到处是浓烟滚滚的工厂,城市周边河流黑乎乎的,城市外围布满了贫民窟。人力车根本就不能满足城市交通需求,这些19世纪的巨型城市,是马车与汽车占据主导地位,中产阶级在1908年福特T型车出来以前,主要使用自行车。

中日两国发展近代工业较晚,城市膨胀速度有限,但还是在大幅扩张。

1845年上海英租界面积仅为830亩,到1899年扩展为国际公共租界时面积已达34333亩,为最初的40倍以上。法租界于1849年设立,至1914年面积扩展至15150亩。1915年全部租界面积达46平方公里。

这么大的城市面积,如果还在使用抬轿,很显然不能满足城市交通需求。

人力车正好表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近代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城市规模与欧美相比差距较大。人力车与汽车相差整整一个平台。

很多人说的独轮车,这是城乡交通工具,适合城郊乡村小道使用,其实舒适性和承载力远不如黄包车。

人类社会从乡村发展到城市,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从居民村落发展到占地几十平方公里,这个突变过程主要是近代工业发展,工业是城市催化剂。

另外,人力车并不廉价,人力车的价格并不便宜。

在北京、上海、天津、无锡、唐山等工商业发达城市,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8至10块银洋。相比之下,警察作为底层职业,月薪仅为2块银洋左右。而小学教师的月薪一般在30至40块银洋,中学教员则实行时薪制,平均月薪在60至70元之间。
一个五口之家若年收入达到100块大洋,可基本维持温饱。
民国时期一辆人力车的价格大概在40元至150元不等。

骆驼祥子干了三年,挣下100大洋买了辆新车。

100大洋正好是五口之家的年均收入温饱线。按照现在月收入3000来计算,夫妻月收入6000元,年收入7万,实际不够养活五口之家。五口之家的温饱线年收入至少要10万元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当时一辆人力车相当于现在一辆不含出租车牌照的网约车的价格。

工作三年能结余出一台网约车,也就是可以储蓄10万元左右,这个收入水平绝对不差,在座很多人可能都难以实现。说明人力车夫的收入还可以,由此倒推人力车的收费价格并不便宜。

故而,廉价一说,实际站不住脚。

这个问题错误较多,以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