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5-11 12:32
魏连殳的回答

我就讲讲鲁迅小说里的孤独。一开始,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用心读鲁迅小说,但我知道,当我重新走进鲁迅小说世界时,我心中的鲁迅不再是中学课本中的那几道问答题,也不再是人人都背下来的那几个名词。我感受到他小说里所透露出来的一种孤独,一种悲壮。

图1,《呐喊》

这种孤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鲁迅也曾有过美好的梦境,正如他自己在《呐喊·自序》中所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但是,家道衰败让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让他“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正因如此,他“要到N进K学堂去了”。

后来,他发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他“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在“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

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他说:“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因此,他就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后来,这寂寞也“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他的灵魂了。

直到了“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出现,他说:“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最终,鲁迅“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图2,鲁迅

鲁迅在文学作品里所描述的这种孤独,这种悲壮,也展现在《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身上——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却被现实所迫,作了顾问,但又看不惯种种丑陋和庸俗,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最终走向了自戕的道路

鲁迅通过魏连殳的悲剧,告诉人们,虽然有像魏连殳这样的反抗者,但这样的反抗者太少了,他们只能是一个个的孤独者。

这何偿不是在说他自己,所以也有人说:“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

以上所述的千言万语,最终都可以汇成了一句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就是鲁迅小说里的孤独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