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5-11 16:33

(中央社台北11日电)中国消费疲弱,「钱去哪、在哪」成热话。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最新报告指出,贷款主要流向企业投资,但在消费需求不足下,民众倾向存款,目前中国存款近人民币300兆元(约新台币1346兆),令经济循环中「活钱」变少。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10日发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4年第一季报告,在「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的专栏中,分析目前货币流向。

报告指出,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道增强,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存款明显增加,目前中国贷款余额近人民币250兆元、存款余额近300兆元,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

报告指出,中国货币分为M0、M1、M2共3个层次。M0是常说的现金,最活跃,流动性最高;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一点的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一些的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

报告指出,从「钱去哪」角度看,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供给端。今年3月底中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住户贷款分别达163兆元、81兆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66%、33%,即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其次是居民购房和消费。

分期限和行业看,目前中国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2/3,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约占全部贷款的50%,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融资相对较多,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费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报告又表示,从「钱在哪」角度看,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银行如果还在扩张资产、贷款仍在增加,钱不会从实体经济中减少或消失,只是随著企业投资生产、居民消费、财政收支,存款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会有转移。

今年3月底,在约296兆元的存款总量中,居民、企业、政府各占49%、27%、14%,分别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1个百分点、下降4.2个、下降3.3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透过各类支出体现为居民存款,「但由于居民消费有待恢复、总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城乡居民和个体经营者),没有进一步通过居民部门支出转化为企业存款。」

报告又表示,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由2017年的「六四开」升至目前的「七三开」。

报告又提到,由于疫情冲击、风险偏好下降,企业和居民在资产配置上也更倾向于收益更稳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导致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循环不畅,这解释了为什么民众和企业微观感受上都缺钱,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还在增加的矛盾。(编辑:陈铠妤/唐佩君)11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