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不分類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5-13 07:30
陈水扁(由左至右)、马英九与蔡英文三任总统,整整24年,都修不了财划法;财划法的修正,比证所税的复征更难。合成图/本报系资料照陈水扁(由左至右)、马英九与蔡英文三任总统,整整24年,都修不了财划法;财划法的修正,比证所税的复征更难。合成图/本报系资料照

良善的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划分,可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平衡财政城乡差距,增进全民福祉,进而提升整体社会福利。但在台湾,长久以来的中央财政集权,却仍然停留在威权时代,甚至在废省后,进入更高的境地。

为因应省改制为非地方自治团体,《地方制度法》于民国88年公布施行,同时,在财源面向,《财政收支划分法》亦有配套的大幅度修法。然《地制法》施行至今,已有14次修正,确立了目前「六都十六县市」的地方行政体系,但《财划法》却仍然停滞于废省后的「两直辖市二十二县市」的时空;昏迷指数—3分:对于刺激无任何反应。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地方首长与民代,不分蓝绿,对于扩大地方财源的企盼,殷殷切切、望眼欲穿,学界对于落实财政分权的忠告,句句恳切、声声啼血。但25年来,历经陈水扁、马英九与蔡英文三任总统,每位整整八年的任期,听任各界时而凄怆感发、时而呼号挞伐,不曾中断的呼吁,陷入重度昏迷的《财划法》纹丝不动。

说一个财政圈内人会很懂的笑话:

问:「有什么比证所税的复征更难?」

答:「修财划法!」

笑著笑著就哭了;连被喻为「没有课征可能」的证所税,都曾经于102至104年间复征,为何《财划法》的修正,竟然比证所税的复征更难?

首先,财政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工具。《财划法》为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划分、调剂及分类之基本规范;在既有规定下,主要税收划归国税,绝大多数的「鱼与面包」,都进到中央的篮子里,纵有部分遗漏或溢出,但地方政府绝对无法以其为继。

在另一方面,透过不需经立法院审议通过、可以自行修订公布的《中央统筹分配税款分配办法》与《中央对直辖市及县(市)政府补助办法》,中央更是进而掌控了鱼与面包的分配权力。统筹分配税款与补助款,分分毫毫尽为民脂民膏,但却沦为中央箝制地方的工具;两款有时是「胡萝卜」、有时又是「棒子」,地方政府为求生存,必然服膺中央,唯诺是从。

其次,《财划法》的修法,涉及地方政府间财源的重新分配,注定吃力而不讨好。经济学有「柏瑞图最适」(Pareto optimal)准则,用以描述在资源配置达成效率的状态下,无法透过重新配置,在不牺牲经济体系中其他方福利的前提下,提升任何一方之福利;换言之,任何一方福利增加,势必造成其他方福利的减少。

按此,以「饼」来比喻划定给地方政府的财政资源,则不论如何分饼,采齐头式在所有地方政府间平分、亦或是极端地将所有的饼给单一地方政府,都是达到了「柏瑞图最适」配置。修法重新分配地方政府财源,任何一地多分,固然窃喜,却未必感谢中央,但其他地方少分,必然苦恼,心怀怨怼;修法,何苦来哉?

最后,虽然「分饼问题」不会有众人皆满意的答案,但应「把饼作大」的原则,绝对是地方间的共识;一旦进行修法,中央势必要打开荷包,加码地方财政资源。

近年来,虽然中央税收连年超征,在收入面颇有斩获,但由于特别预算浮滥,债务仍然与年俱增。根据国债钟最新资讯,中央政府1年以上债务未偿余额达5.99兆元,创下历史新高。因此,在国库羞涩,修法将失去财源的情形下,中央要另辟财源,以满足其施政所需,谈何容易?

执政目的在掌握权力,分配的权力就是掌控的权力;修《财划法》放弃权力,是自相矛盾。既有地方财政资源分配现况,是长期政治运作的「均衡」,修《财划法》重新分配,有如自捅马蜂窝,无法避免蜂群的反螫。修《财划法》必须填补「把饼作大」失去的中央财源,不论是增税或另辟财源,必然招致民怨,不利统治与连任。有哪个笨蛋总统会修《财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