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因呈快速发展之势而备受瞩目。但近期却出现了欧美各大汽车巨头相继宣布退出电动汽车的声音,不禁引发人们对电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种种猜测。

前些年,在气候变化的警钟之下,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纷纷推出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发展。如,20233月,欧盟通过了一项禁令,自2035年起禁止销售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车;美国于2021年颁布14057号行政命令,在2027年前政府新购置的轻型车辆必须满足零碳排放的标准……“禁燃令”之下,昔日雄霸燃油汽车市场的跨国车企们开始出台各自的电动化转型计划。

“中国制造”展现优势

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 目前,中国电动车市场占据全球电动汽车销量50%以上,并于2023年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出口的汽车中约有1/3为新能源汽车。

  •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中国电池组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为127美元/千瓦时,而北美和欧洲的这一价格分别高出24%33%

  • 中国在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电控系统等技术研发和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已展现出显著的竞争力。

  • 当前,中国在电池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而它是电动汽车最昂贵的组件。目前,超过80%的电动汽车电池芯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且,中国制造商的供应链也在向上游的矿物开采和加工延伸

  • 与中国电动汽车销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汽车公司在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以及实现盈利方面均遇到了困难。特别是近几个月来,其销量增幅已大幅放缓。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202312月欧洲电动汽车销量自20204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下降,降幅达25%。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241~3月,作为北美乃至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佼佼者,特斯拉全球新车销量同比下滑9%,跌至386810辆,这是四年来首次出现年度下滑。而且不只是特斯拉,其他欧美车企的电动车销量同样不容乐观。有分析认为,汽车制造商已经耗尽了许多愿意花5万美元以上购买新电动汽车的早期用户。

  • 欧美汽车公司无法推出更低成本的车型。当前特斯拉总市值已跌破5000亿美元大关,距离其股价最高点时公司市值1万亿美元已是腰斩。虽然其股份下跌不能全部归因于不能推出新的车型,但至少有这方面的因素。

欧美放缓电动化进程

目前,无论是从欧美各大汽车制造商计划、主要汽车制造国家和地区政策倾向,还是欧美社会舆论,都有放缓电动化进程的迹象。一方面是源于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大海外攻势;另一方面也源于欧美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以及民众对电动汽车普及预期的下降。

一、欧美各大汽车制造商正在缩减或推迟电动汽车计划

  • 电动汽车市场领导者——特斯拉,据外媒报道已决定取消原计划2.5万美元车型的电动汽车项目,宣布将推迟在墨西哥建厂的计划。

  • 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在电动汽车项目耗费10年时间之久、投入数十亿美元后,于2024227宣布取消其名为Titan的电动汽车项目,研发重点转向人工智能。

  • 梅赛德斯——奔驰,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将原定在2025年实现电动汽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推迟五年至2030年,并表示将继续改进其内燃机车型。

  • 福特汽车,于2024年2月6日表示,正在重新考虑其电动汽车战略,该公司此前曾透露计划推迟全电动汽车计划。并把其下一代电动皮卡和电动SUV的生产分别推迟到2026年和2027年,并表示将转向生产更多混合动力汽车。

  • 大众汽车,于2024年1月表示,将延后推出一款小型电动汽车,并且在发给员工的一封信件中提到,目前公司正对所有潜在电动汽车项目和投资进行重新评估。

  • 奥迪,于2023年12月表示,正在重新审视其电动汽车计划,并可能放缓推出的进程,决定将重点放在更多燃油车和插混车型上。

  • 通用汽车,于2023年11月表示,将推迟在密歇根州开设第二家电动卡车工厂的计划,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扩大电动卡车产能的时间推迟到2025年底。

  • 阿斯顿马丁也表示将其首款电池电动汽车的推出时间推迟到2026年

二、汽车产品线将普遍回归混合化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汽车厂商的汽车产品线将普遍回归混合化,包括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全电动汽车,虽然厂商们并不否认全电动化仍是未来方向,但由于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全电动化进程已明显放缓。

  • 福特正在大幅增加混合动力车型的产量和销量,帮助尚未准备好购买全电动车型的司机轻松过渡到电动汽车。

  • 通用汽车是第一家全力投入电动汽车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但现在除了电动汽车和燃气汽车外,它还计划为消费者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 大众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帕布罗·迪斯表示:“我认为平衡的方法是最好的方式”,并补充说他正在讨论将混合动力汽车引入美国。

  • 现代汽车、起亚、丰田等其他汽车制造商也计划在其产品线中提供不同级别的电气化。

三、欧美各界多方呼吁

外媒爆出,欧洲最大的政党可能正在准备推迟欧洲大陆的燃油车禁售令。在一份欧洲人民党竞选宣言的副本上,他们写到,“我们拒绝一项禁令政策,并将尽快修订这项政策——例如内燃机禁令。”作为欧洲最大的政党,欧洲人民党明确宣布将“尽快修订(法律)”,这本身就是一个风向标。

保时捷首席财务官卢茨・梅施克表示,欧洲到2035年逐步淘汰销售新型内燃机汽车的计划可能会推迟。“现在有很多关于‘燃油车禁令’的讨论,我认为它可能会被推迟。”

据外媒报道,英国的专家们也纷纷呼吁政府废除汽油和柴油汽车禁令,并终止所有电动汽车补贴,认为这些计划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英国司机联盟要求“适当且永久地”取消2035年禁止销售内燃机汽车的最后期限。ABD主席鲍勃·布尔(Bob Bull)表示:“公众的选择权不得被剥夺,公共资金不得再用于补贴新电动汽车的销售和使用”。

四、欧美“电动化”政策有放松倾向

欧盟:据外媒报道称,欧盟正考虑推迟2035年禁止燃油车的政策。而在当时欧盟达成2035年燃油车禁售协议时,德国、捷克、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成员国就表示强烈反对。德国原计划实施到2024年底的电动汽车补贴计划已于2023年12月31日提前结束。法国、荷兰等国家也均减少了电动车补贴额度。

美国:美国环境保护署3月下旬发布了新的汽车排放标准,相较此前标准,新规实际上将原定目标“打了折”,2027年全年车辆制造商所销售的汽车平均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52克/英里放宽至170克/英里,2032年排放量由82克/英里放宽至85克/英里,并不再强制企业制造纯电动汽车。据《纽约时报》报道,拜登总统的政府正在考虑给予制造商更多时间转向电动汽车。将汽车公司在未来几年内迅速增加电动汽车销量的要求推迟到2030年之后。

英国:2023年9月,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取消了多项绿色承诺,包括推迟了对新汽油和柴油汽车的禁令,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生效,这是英国政府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重大改变。英国上议院在2024年2月曾警告称,如果大臣们不能解决让更多人买得起电动汽车的重大障碍,对汽油和柴油汽车销售的禁令可能会进一步推迟。

争取时间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欧美“放缓”全电动车脚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与中国汽车厂商的竞争中采取“缓兵之计”。推迟实施燃油车新车禁售政策,可以与欧美对中国实施的贸易壁垒产生协同效应,让消费者与中国产电动车保持距离,为美欧车企争取更长的发展和喘息空间。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表示,中国电动汽车技术水平在全球领先,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汽车制造商将摧毁绝大多数竞争对手。可以看出,贸易壁垒目前是欧美阻止中国汽车制造商继续增长和扩张的重要手段,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和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已成为扩大投资国内、限制竞争对手(中国)的重要政策工具,再叠加推迟实施燃油车新车禁售政策,就可以为美欧车企争取更多转型时间,也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时间适应新的消费选择,并有更多元化的选择空间。而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车的限制和监管,可以预计,未来会明显增加。

事实上,欧美的限制措施和强监管措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贸易救济工具到新的限制性工具:

  •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预计拜登政府近日将会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提高到100%左右。而实际上,目前的25%关税已经阻止了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 美国在2月还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发起对中国企业开发的网联车辆的调查;
  • 欧盟已对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最早可能在7月份征收额外的反补贴关税;
  • 近期,欧盟根据《外国补贴条例》,接连对中国发起了4起外国补贴调查;如果中国车企对欧投资电池或电动车项目,或参与欧洲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排除欧盟针对中企发起该项调查;
  • 有消息称,英国正在考虑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未来,欧盟或采取的行动:

  • 对华增加电池进口关税。与中国对欧盟10%的进口关税,以及美国对中国10.9%的进口关税相比,欧盟自中国进口电池的关税较低,目前仅为1.3%。因此,欧盟很可能会提高对华进口关税,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欧洲业界建议,欧洲需要到2027年将关税提高到至少20%,以缩小与中国的平均成本差距。
  • 采取更严厉的电池可持续性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虽然目前欧盟新的电池法规规定了碳足迹要求,但欧洲业界呼吁采取严格的二氧化碳阈值。
  • 实施更严格的“欧盟制造”要求。虽然《净零工业法案》中规定了本土采购和制造40%的目标,但欧洲业界认为缺乏力度,应在公开招标、补贴以及欧盟向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提供的赠款和贷款方面提出更严格的“欧盟制造”要求。

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不可逆

尽管目前欧美国家纷纷放慢汽车电动化的进程,但并非更换赛道,或逆方向回转至燃油车。欧美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对未来电动汽车的需求还是寄予厚望,但其产能和技术开发方面的投资已经超过实际需求,促使他们推迟或重新调整推出计划。

从目前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看,锂离子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迄今为止,欧盟电池价值链(主要是超级工厂)已投资超过1800亿欧元。数十亿的国家援助已承诺用于德国的Northvolt和法国的Verkor等项目。美国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也将为为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提供一系列激励措施。

目前行业专家的普遍共识是:欧美短期放缓电动化进程主要受到产品成本相对较高、消费需求转型慢于预期、车企相对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影响,但碳中和背景下,欧美电动化仍将持续,目前看,仅仅是进度放缓,但长期绿色转型方向没有改变。

欧美政府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打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欧美各国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方向没有改变的基础上,将会寄希望于使用保护主义政策,打压中国竞争对手,为本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赢得更多时间。

小结

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非是为了与美欧竞争,而是出于对石油安全、治理大气污染、产业升级等众多因素慎重考虑后作出的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会改变我国严重依赖他国石油的局面,而且会让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发展目标。当前,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还是电动化技术,以及产业链完整度,我国已走在全球前列。这样的产业优势也使出口“新三样”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面对欧美的打压限制、延缓发展电动汽车同时发展燃油车的双管齐下策略,我国电动车或将面临与欧美车企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厂商需提升规划弹性:除了持续强化电动车领域的相关技术外,需提升产品线的通用化、模块化,以应对地缘政治因素对各国产业规则的影响;通过有效利用各类应诉机制,延缓欧美限制措施落地时间及打压力度;审慎选择投资目的地,推进海外建厂的多元化,海外设厂应深度融入当地经济、文化。

而对于汽车这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面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复杂形势和地缘政治风险,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是稳固的战略选择,短期的市场策略是中国车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策略,而技术仍是车企行稳致远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