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不分類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5-14 14:41
成功的定义或许不在金钱,而是由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目标。示意图/ingimage成功的定义或许不在金钱,而是由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目标。示意图/ingimage

编按:《感谢失业,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是新锐作家王木木的著作。

政大广告系毕业的王木木,不到30就成为新创公司小主管,带领著团队风风火火的打拼,不料却一朝被资遣,一脚从职场巅峰坠入失业泥淖。失业后的王木木陷入迷惘,在负面情绪中打滚摸爬,尝试找出属于自己未来道路的方向。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虽然对工作、对人生感到困惑、不知所措,但透过大量阅读、持续学习,王木木不断的反思过往,借由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写下属于自己的体悟与感触。

本书《感谢失业,让我成为更好的人》集结王木木的感悟,详实的记录从失业的痛苦低谷中,再次一步一脚印、踏著坚定的步伐攀上另一座人生山岳的过程。

..................................................................................................................................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成功?

没人不想成功,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了,人生就幸福了。但是,成功到底是什么呢?

我曾在脸书看到一则贴文,年薪700万的外商主管,要开一个「百万年薪冲刺班」,希望学员复制他的成功。他大方公布过去10年的薪水涨幅为噱头,根据他的描述,刚毕业的月薪28K,将近30岁时,跳槽到外商,月薪超过18万,年薪超过700万。文末还附上一句颇具侵略性的hashtag:「用薪水打脸看不起你的人」。

看起来是很成功的人生,对吧?但是,只有年薪几百万的人生,才叫做成功吗?难道年薪没有破百万,就是失败者,就要被看不起吗?这种成功的二分法,真的是成功吗?

新闻会过时,流行会过时,科技也会过时,你有没有想过,「成功」也会过时?

成功的定义是怎么来的?

货币还没发明之前,食物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粮食不能稳定供应的稀缺性,推动人类从采集打猎,进步到定居农耕,再到工业发展,进入当代文明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展出一套阶级:拥有越多生存资源,就拥有更多支配的权力:交配、分配资源、奴役其他人类。

这个阶级制度,过去曾经非常外显,历史上的封建和集权文化,几乎依赖阶级制度才得以发展。虽然随著人权意识抬头,阶级制度不再外显,但它并没有消失,反而内化成一种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契约。

货币发明且广为流通之后,取代了食物和其他生存资源,原有的阶级制度,变成从拥有的货币多寡来分类。

到了现代的知识经济文化,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个阶级、是否成功,最简单粗暴的判断方式,就是他的薪水。

「金钱成功」已经过时

在上个世代,获取金钱和薪水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弃自己,在企业内奉献生命中生产力最好的年华,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为自己的人生画上成功的句点。

但是到了资讯爆炸的数位时代,我们看见上个世代的成功模式,造成很多心理问题:过劳、焦虑、个人生活与工作失衡、牺牲健康等等。

这样的人生,是成功的吗?只怕还走不到领退休金、画上句点的那一刻,就先被压力压扁了。资讯太多,选择太多,人生的样貌越来越多种,为什么成功却只有一种定义?「金钱等于成功」的观念已经过时了。苹果每年都推出新一代iPhone,成功的定义也需要版本更新。

新时代的成功—「自我实现」

美国非营利组织「个体机会中心」(Populace)在2018年做了一项调查,在3000名受访者中,只有18%的受访者同意财富与权利等于成功人生,40%的人认为,他们更重视个人的快乐和成就。

随著科技发展,资源不再稀缺,甚至到了过剩的程度。人们发现,金钱只能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底层的四个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而新时代的成功,就落在金字塔顶:自我实现的需求。

做「自己的事」,才是成功

根据马斯洛的说法,自我实现的定义是:「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哈佛大学教育博士陶德.罗斯(L.Todd Rose)访谈许多热爱工作,且认为自己活得很有意义,已经自我实现的人们,包含天文学家、裁缝师、花艺师、沙发维修师等等。

陶德博士为这个研究下了一个结论,把自我实现描述得更具体:「自我实现,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到卓越。」他发现这些充满热情的工作者,并不把工作当成工作,而是在做「自己的事」:自己热爱、想做、想要更进步的领域,不只是在组织里帮雇主做事,混口饭吃。

访谈中出现的关键字包含了:使命感、工作热忱、对自己很骄傲、真诚地生活、活出天职,有的受访者还羞赧地说:我正在活出梦想。

同时,这些受访者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所成就。驱动他们的不是金钱,而是兴趣,驱使他们不断投注热情,提升专业。当兴趣变成专业,再和生计结合,就能带来很不错的收入和名声。也就是说,收入是把兴趣做到卓越的副产品。

成功的自我实现

纽西兰的珍妮‧麦珂米克(Jennie MacCormick)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她已经发现超过25颗行星,发表超过20篇刊登在权威期刊的论文。

但是让麦珂米克和其他受过正统科学训练的天文学家不同之处,是她连张像样的大学文凭都没有,而她发现25颗行星的观测站,是她用别人不要的设备、生锈的器材,亲手搭建出来的。

麦珂米克原本的人生,离成功非常遥远。她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为了维持家计,她15岁就辍学,在马厩当清洁工。21岁,她也成了单亲妈妈,在速食店工作,勉强养活自己和儿子。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阶级复制吧,你可以想像单亲妈妈惨淡的一生:在家庭和育儿间奔波,眼下有重重的黑眼圈,想著如何才能和孩子一起生存下去。

25岁某一天,她到偏远的乡下拜访亲戚,亲戚塞给她一个望远镜,叫她欣赏一下乡下才看得到银河。当她看见银河的那一刻起,她就一脚跌进天文的世界—尽管她对星星和天文一无所知,但是那些星星实在是太美了,「我好想知道关于星星的一切!」在那之后,她努力自学天文知识。因为没有什么教育资源,她用最便宜的方式学习:到天文馆参加免费讲座,然后自己动手做,慢慢精进自己的观测功力。

1999年,她在自家后院,用简陋的设备搭建了自己的观测站。5年后,一个没有天文背景的素人,用一种「重力透镜效应」的复杂观测技术,发现了一个新的行星;过几年,她又发现一颗新的小行星,她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纽西兰」。这是200多年来,第1位发现新行星的业余人士,上一个人是1781年发现天文星的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雪尔(William Herschel)。

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麦珂米克更主动协助全球天文学家,搜集研究需要的观测资料,因为观测资料的品质很好,做出口碑,许多研究团队都喜欢找她合作。于是,越来越多研究机构捐赠设备到她的阳台观测站,现在这个观测站十分有规模。她还曾受邀到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天文学系演讲,这个机会,连她自己都意想不到:「你能想像吗?一个15岁辍学的人,竟然对著教授大谈天文学!」

麦珂米克的人生,完美诠释了新时代所需要的成功,「自我实现」:做自己的事,并且做到卓越,拥有健康平衡的心灵和生活,发挥自己的能力、贡献所长,活出梦想,同时填饱肚子。

(本文摘自好的文化《感谢失业,让我成为更好的人》,作者:王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