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5-14 17:54

(中央社记者张雄风台北14日电)为因应气候变迁,各地方政府应拟订气候变迁调适执行方案。学者建议,应加强社会科学面的研究,强化民众对气候韧性的认知;并强调根本问题是「不永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行为」。

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与环境部于5月8日共同发布2024国家气候变迁科学报告,分析东亚地区与台湾当前的气候变迁现状,并推估台湾未来的气候情境。

报告中提到,在暖化2度的情境下,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岸溢淹面积增加,以云林县、台南市与基隆市溢淹面积增加较显著;暖化4度的情境下,现今气候50年才会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未来每10年就可能发生。

面对气候变迁,行政院于去年10月核定「国家气候变迁调适行动计划(112-115年)」;各直辖市、县(市)政府应于1年内完成修订气候变迁调适执行方案。

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教授廖桂贤表示,台湾面对各种冲击的调适策略不能仅以传统方式因应推估极端值,需要跳脱传统的气候变迁调适方式,例如不能再以强化防洪来因应增加的水患风险。

廖桂贤进一步以淹水风险的调适为例,若是停留在传统思维,就会是强化防洪设施;但国际上关于水患治理的研究已有高度共识,培养韧性是因应极端气候最好的方法。

廖桂贤说,以韧性为本的水患治理,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问题,而更是如何翻转现有僵化的体制与民众的思维,如淹水一定等于水灾等;但其实防洪排水工程带来的「堤防效应」,反而会增加社会面对极端事件的脆弱度、削减韧性。

廖桂贤说,气候变迁的调适策略应强化相关社会科学面的研究,如造成气候变迁最大的根本问题是「不永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行为」;对于环境变动、生态健康重要性的偏颇认知,才会造成工程为主的不当调适作为,这部分需要由社会科学研究著手,才能促成有效改变。(编辑:李亨山)1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