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加征关税。其中,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将从25%提升至100%,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及其零部件的关税将从今年的7.5%跃升至25%,太阳能电池的关税将从25%提高到50%,半导体关税从25%提高到50%,某些钢铁和铝产品的关税从0-7.5%提高到25%,天然石墨、永磁体及其他某些关键矿产的关税从零提高到25%。

此前在5月14日外交部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美方此举表示,中方一贯反对违反世贸规则,单方面加征关税,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01

大选前的表演秀?

近期,美国频繁炒作中国工业制造品“产能过剩”,特别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妄称中国正以“极低价格像潮水般出口”、“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大幅提高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旨在遏制中国低价电动汽车对美国市场的冲击。

不过,考虑到中国电动汽车目前在美国市场几乎没有存在感,上述论调显然是无稽之谈。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逾500万辆,出口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直接对美出口的电动汽车仅为3.68亿美元。很显然,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在中国的汽车出口上目前还排不上名次。

所谓的加征关税,可能更多只是拜登的一场竞选“表演秀”。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拜登在此时发动这种关税保护,目标之一可能就是为竞选连任铺路。从去年至今,无论是拜登,还是竞争对手特朗普,不仅同时支持了美国汽车工人工会的罢工,还不断地表达对制造业加征关税的政治主张,很大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取包括汽车在内的美国制造业工人的选票。

特朗普去年曾扬言,若重新入主白宫,他将对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今年5月,特朗普在新泽西州一场竞选集会上声称,如果再次入主白宫,他将对中国企业在墨西哥制造的汽车征收200%的关税,还扬言要对中国所有商品征收60%的关税。

对此,彭博社报道称,拜登对华征收新关税的计划主要是“象征性的”,因为被纳入加税范围的中国产业并不依赖美国消费者。多年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就因为关税壁垒被阻挡在美国市场之外,而光伏企业则大多通过其他国家向美国出口,以避免类似的限制。

02

欧美竞争焦虑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此前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说法,从2024年起,使用中国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的电动汽车将无法获得美国政府最高7500美元的补贴。从2025年起,这一限制还将延伸至中国生产的碳酸锂等关键矿物。

不过,事实证明,在美国有能力构建起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之前,这一做法是行不通的。5月3日,美国财政部表示,在电池矿物要求方面给予车企更多的灵活性,以便使用来自中国的关键微量矿物(如石墨)的电动汽车也能享受税收抵免。美国财政部表示,将允许车企到2027年再移除一些难以追踪的矿物质,如阳极材料中含有的石墨以及电解质盐、粘合剂和添加剂中含有的关键矿物质。

对此,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指出,尽管欧美政府正在大力扶持本国产业链,但是效果并不如预期,因此政策或许将会有所松动。

当然,美国此次之所以大幅对华加征关税,也反映出美国的对华焦虑心态。中国将“新三样”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美国加税也针对“新三样”,这不是巧合。包括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考虑加征关税,背后都有类似的竞争焦虑心理。

随着全球能源紧缺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动汽车已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中国、美国、欧盟等围绕电动汽车产业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竞逐,既有技术路线、标准规范的竞争,也有市场资源、人才资本的争夺。包括法国、西班牙等在内的欧盟各国将电动汽车视为“再工业化”的重要抓手,美国也不例外。

不过,现实是,随着中国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崛起,给欧美传统车企带来较大压力。CleanTechnica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最畅销的20款电动车型中,除了特斯拉Model Y、特斯拉Model 3、大众ID.4、大众ID.3外,其他16款都是中国品牌车型。面对这种情况,欧盟和美国都坐不住了,也就有了现在的反补贴调查和加征关税。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4日表示,美方提高301关税违背了拜登总统“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的承诺,也不符合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精神,这将严重影响双边合作氛围。美方应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措施。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捍卫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