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15 13:59

西窗/搜狐城市

今年一季度全国GDP百强城市全部出炉,太原经济总量120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规模减量69亿元,实际增速1%垫底百强城市。

2021年,太原提出2025年GDP向万亿迈进;两年后,太原将“破万亿”时间点推迟到2027年——按当前增长趋势,时间点还得往后推。

太原一直在努力,去年以来“学合肥学西安”、发力制造业和招商引资,但经济成绩单不尽如人意。这个老工业城市,如何焕发新生?

破万亿时间推迟

“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历史上的太原城在北方是少有的大城市。从城建规模看,明清时期的太原城超过西安城,是妥妥的“北方第二城”。得益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在民国时期,太原逐步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被定义为以冶金、机电、煤炭、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大工业项目有11个落户太原。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资源大市,太原的经济走势随煤炭行业周期沉浮。

新世纪头十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随经济而起飞,煤炭成名副其实的“黑金”。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的省城,因煤炭交易发达,太原成为“北方之光”。以2005年为例,太原GDP为895.5亿元,彼时合肥、西安经济总量分别为1074.4亿元、1294亿元,三者比值为1:1.2:1.4。

自2012年后,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以煤炭开采为支柱产业的山西产经受挫,太原也随之陷入困境。近十年,太原经济增速多数年份低于全国均值,经济总量也常年垫底中部区域。以2013年为例,太原、合肥、西安GDP比值为1:1.9:2。

最近三年,太原经济又经历了过山车行情。2021年,受益于煤炭价格大涨,太原经济总量一举突破5000亿大关,排位上升6位进入全国前五十强城市;增速9.2%也处于百强城市靠前位置——也是在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太原提出2025年GDP向万亿规模迈进。

此后两年,太原经济并没有沿着设想轨道前进:2022年太原勉强守住全国第50位;2023年,太原经济总量5573.7亿元,在全国百强城市掉到第53位——去年年底,太原提出“到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规模”,这比原定的时间点推迟了两年。

煤价落则经济弱

不管时间节点是2025年,还是2027年,太原经济总量想要突破万亿元,在目前的增长趋势下均几无可能。今年一季度,太原名义增速为负,GDP总量在百强城市排位第56,与同期合肥、西安的比值为1:2.3:2.4。太原经济“宕机”,还是因为工业“受困”。

一季度,太原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0.5:36:63.5,增速分别为7.2%、-0.2%、1.6%——第二产业规模及增速双项势弱。数据显示,太原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7%。

规上工业三大门类,采矿业、制造业、“电热燃水”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占比26.4%、56.5%、17.1%,增速分别为-11.4%、2.3%、-0.7%。由此可见,虽占比不足三成,但行业波动明显的采矿业还是高度关联能化等制造业,以致“煤价落则工业弱”。

工业被煤价牵着鼻子走,太原也想改变。“十一五”期间,太原就提出转型绿色发展,直到2020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才取代传统能化产业,成为太原工业总产值首位产业——只不过往后的二三四五位,依旧是能化工业,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完全挤不到前列。

由于长期依赖重化工业,太原经济还是仰仗大型国企,一季度,国企增加值增长0.5%,民企增加值下降16%。经济日报称太原民营经济“总量占比不大、龙头企业偏少、结构质量不优、政策落实不畅”。显而易见,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带来创新动能下降,工业转型愈发艰难。

2023年山西民营经济百强企业榜单(按营收计)显示,太原只有14家入榜,少于晋中、长治、吕梁,且太原企业排位最高是第七。放眼全国,合肥与西安的民营经济GDP占比均超过五成,但太原不足四成。

科创短板待补上

之所以一直拿合肥和西安来比对,是因为这两地是太原的对标城市。去年,太原党政代表团赴合肥、西安学习考察,山西日报称,“切身感受和学习到兄弟城市在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那太原能从合肥西安学到什么?

回头来看,太原落后于合肥西安,只是各自吃到的时代红利不同。当国内经济处于要素和投资驱动阶段时,资源丰富的太原具有优势;随着禀赋红利变化、产业转型,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科教资源丰富的合肥与西安在新产业、新动能的培育中领先。

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太原只有三成出头、而合肥、西安超过五成。毕竟合肥靠近长三角、西安本身是国中城市,在人才引入及科教资源上优势明显。太原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环境和科创,前者包括外部区域协作、内部营商环境;后者体现在产业人才、创新投入上。

太原目前规划了“特种金属材料、电子信息制造、新型化工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还有新能源和生物基新材料”等六个千亿级产业,倘如没有区域协作和人才支撑,这些新兴产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难以枝繁叶茂。

对于太原来说,如何吸引高端科创人才和创业人才来到太原、留在太原,这是非常关键的。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郭晗认为,“如果太原可以搭建高能级的平台载体,去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联动发展,这将是个很好的机遇”。

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财富驱动,这是区域经济升级模板,太原尚处于要素-投资向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而合肥、西安走得更远,新财富杂志“万亿城市金融竞争力”显示,合肥和西安排在第13和第14名,分别比GDP排位高出7名和8名,这意味着两地实体经济和金融已深度结合。而太原,路还太远。

参考资料:

太原的对标.南风窗

原标题:《经济增速垫底全国百强,太原2027年“破万亿”又悬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