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5-16 10:01
民众「不会正确计算报酬率」的例子不在少数,且不限于保险商品。民众「不会正确计算报酬率」的例子不在少数,且不限于保险商品。

最近,由于几位网友的多次提问内容,而让笔者有「时下多数投资理财大众,都不会正确计算报酬率」的感叹。

这张保单值得买吗?

首先是一位网友,拿著保险公司给的某张利变寿险试算表,询问笔者这张保单值不值得买?个人初步看了一下,保户要到第8年,加计增值回馈分享金的解约金,合计才略微会超过总缴保费。而且,这样的「保本」的前提,必须是「有2%保费折扣」,以及「宣告利率年年月月维持在4%以上」。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但是,包括保险公司也心知肚明:宣告利率可是「每月浮动」的,且特别是「当市场利率往上走时,保险公司(旧保单)的宣告利率,总是具有『抗涨性(不会随之调高)』;而当市场利率往下走时,宣告利率总是『下修』的非常快」。

年化报酬率好低

笔者帮忙这位网友试算了一下,就算保户在解约前,宣告利率都正好在表订的4%,第8年解约的解约金(特别要强调的是:保户若在此之前解约,连所缴保费都拿不回来),算换算下来的年化报酬率,差不多就只有0.4%左右。

这位网友听了之后完全不可置信,因为,跟她印象中的「4%数字」差距甚大。笔者跟这位网友解释:利变寿险的宣告利率,并不等于保单的年化报酬率,它只是计算这张保单「增值回馈分享金」的依据而已。

最后,笔者只是跟这位网友说:如果她在乎的是「身故或全残」时的保障,也许是可以考虑的标的(但要到保单第4年度末,身故及全残的保障,才会高于基本保险金额。且在前三年,身故及全残保障,只是略高于总缴保费)。

不建议投资或储蓄者购买

只不过,如果是为了「投资」或「储蓄」,笔者真的就完全不建议了。因为就算是台币定存,每年都还有1%以上。且更重要的是:对于想要「储蓄」的保户来说,「第几年保本」根本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就算是「保本」,保户持有保单这几年的利息,却根本没有拿到。

事实上,这种「不会正确计算报酬率」的例子,还真的不在少数,且不限于保险商品。例如前几天,有则新闻指出,寿险业的「解约风潮」,有卷土重来之势。

民众解约保单买ETF

因为根据保发中心统计,今年首季解约金冲破4,000亿元,加上还本、满期、理赔等,总给付达6,123亿元,高于总保费收入5,593亿元。其中,就有寿险高层表示,3月保险给付飙高原因之一,是国内爆出00940、00939等ETF申购热潮,成为强大「吸金利器」,部分民众解约定存,或把手中新台币或美元保单解约,转投ETF。

说到国人这一波疯高股息ETF的热潮,笔者认为存股族最大的迷思,还是在于「完全不会计算正确的报酬率」。因为,这些投资人绝大多数,就只看「配息率(殖利率)」,却不知道投资高股息ETF,应该看的是「总报酬率」(关于这部分的说明,请见笔者之前的专栏

理由很简单,就算配息率高到惊人,只要标的无法「填息」,配息就不过是「由左手,换到右手」的获利假象而已。且在此同时,投资人真正的「总报酬率」,还应该要扣掉以下的相关成本:

首先,股利所得(5A)必须列入个人综合所得总额(只是会享有27万元的「储蓄投资特别扣除额」的优惠而已)。所以,向来不建议国人投资高股息ETF的政大教授周冠男,就曾不停地在媒体上举例:「若高所得者分离计税,股利所得最高28%税率,再加上健保补充保费2.11%,最高可能会被课30%税率,等于100元最后可能只剩下70元」。

股利双重课税

其次,高股息ETF投资人,除了股利要课税外,还会被课「健保补充保费」。也就是说,投资个人「单笔」利息所得超过「2万元」时,还要被课一笔税率2.11%的「健保补充保费」。

附带补充的是:高股息ETF配息来源主要有3部分,分别是:股利所得、资本利得及收益平准金。股利所得部分,必须并入所得税计算,且单次股利配息金额达2万元,就得先扣除2.11%的健保补充保费后才配发;但是,如果配息来源是资本利得或平准金,才不需纳入所得税计算,也不用缴纳健保补充保费

然而更糟糕的是,前几日的新闻传出,有医界大老认为,存股族「躺著领息」有点「不劳而获」,进一步建议提高存股族的健保补充保费的费率,以增辟健保收入。而且,这个新闻恐怕还并不只是「传闻」,而是「很(极)有可能成真」。

再者,就是汇费或再投资成本。对此,周冠男教授也曾提到:「利息所得可能会被课税、健保补充保费,除此之外,股利入帐如果是非本档ETF的保管银行,每个月还会收10元汇费;而稍微理性的投资人还会再投进高股息ETF,问题是再投进又有一笔手续费;而不理性的投资人,拿到股利之后,除了被课税、健保补充保费之外,就把这笔钱花掉,因而导致资本一直在缩水」。

既然配息类的金融商品(不论是定存股、高股息ETF或固定配息基金),投资人实际所拿报酬率还会更低,所以,笔者才会一直不忘提醒民众,与其总报酬率,还要扣掉税负等成本,真的不如直接选没有税负问题的「非配息」基金或ETF。

退休民众要特别注意

更何况,在国家财政越来越困难之下,类似以上健保补充保费特别针对配息所得「加重课税」的技俩,恐怕会越来越多。说到这里,若有「退休后,固定现金流需求」的民众,笔者建议可以参考之前的这篇专栏以为因应。

除了以上保单及ETF投资的「报酬率计算失误」案例,其实也还包括国人最喜爱的永不褪流行的不动产投资在内。根据笔者私下的接触,暂先撇开扣除最基本的各种税负、维修及停租的租金损失,很多业者或投资人在计算租金报酬率时,常常连最重要且金额最高的贷款成本都未扣掉。如此一来,自然是「严重高估了租金报酬率」。

总的来说,笔者常感受一般投资理财大众,平日总是斤斤计较各项手续费的高低及有无,但却对于一些无形,或是严重影响投资报酬率的因子「视而不见」。

那么,为什么正确计算投报率如此重要?因为,如果投资理财大众不能正确计算某一投资标的的投报率,就无法在众多不同种类的投资标的中,进行正确的标的选择。

也就是说,惯常进行某一种类资产投资的人,非常有可能因为「不知真正的报酬率」,而错失了「获取更高报酬率」的机会,且可能投资人所冒的风险是「差不多」,或还可能「更低」。如此一来,一般大众极有可能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事倍功半」。

《免责声明》本专栏所提供之资讯,均由作者自行搜集并撰写完成,所有观点仅为个人对市场的看法,并非任何投资劝诱或建议。若有引用数字及相关计算,均已力求精确,惟不保证其正确性,也不作为任何投保或购买的建议,对此不负任何法律上的责任。另外,本专栏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李雪雯的健康财富百宝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读者有相关投资理财问题,也欢迎在此专栏或以上粉丝团留言,个人将尽力、尽速回复),在《联合新闻网》刊登超过1星期的文章,将会转贴在个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