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5-16 22:36
财经聚焦丨坐秋望夏说饭碗:来自“大国粮仓”的报告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题:坐秋望夏说饭碗:来自“大国粮仓”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作为全年粮食“大头”,秋粮收购以近年来新高顺利结束;以口粮为主的夏粮有望再度丰收,主产省份仓容、资金准备充分……最新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饭碗”仍将端得牢牢,科技创新赋能让仓储设备日趋智能绿色,“大国粮仓”正为万家餐桌提供安全健康保障。

  秋粮入库超2亿吨,粮食“大头”稳如山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5日宣布,2023年度秋粮旺季收购顺利收官,收购总量创近年新高。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大豆和玉米,旺季收购期一般分别于1月底、2月底、3月底、4月底结束。秋粮收购占全年粮食收购量四分之三,品种多、范围广、数量大,是全年粮食收购工作重中之重。

  “2023年度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2亿吨,创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新高。其中,玉米收购量达1.35亿吨,同比增加520万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说。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从2016年起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作为全年粮食收购“大头”,秋粮“入库为安”具有重大意义。

  夏粮预计入库7000万吨左右,有仓有钱保“口粮”

  立夏已过,芒种在望。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夏粮的“大头”是作为口粮的小麦。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当前北方冬小麦正在灌浆,距大面积收获只有约半个月。

  今年以来,按照稳面积、增单产的要求,各地有力有序推进春耕生产。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冬小麦和冬油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苗情长势好于去年和常年,如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将再获丰收。

  5月15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陵坡村村民查看小麦长势。新华社发(张春雷摄)

  “预计夏粮旺季收购量7000万吨左右,较去年略有增加,其中小麦6300万吨左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说,预计各地小麦开秤价格大体在每斤1.25元至1.35元,早籼稻在每斤1.3元至1.35元,高于小麦每斤1.18元、早籼稻每斤1.27元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大范围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不大。

  据调度,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小麦主产省共准备小麦仓容近8000万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初步安排夏粮收购资金1100亿元……

  “各地收购仓容充足,收购资金到位,物流运输通畅,市场秩序良好,为保障夏粮收购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唐成说。

  “大国粮仓”:智能、绿色通往万家餐桌

  “天下粮仓”要殷实,更要保鲜、节粮、减损、降碳,做好仓储科技文章,才能更好地打赢粮食收购战,端好“中国饭碗”。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仓储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目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较2014年增长36%。

  “十四五”以来,国家新建和改造升级仓容超6500万吨,粮仓绿色储粮功效和性能不断升级。蓆茓囤、露天垛等落后储粮形态已基本淘汰。

  目前,全球粮食仓储的平均温差在2℃-3℃。中粮研发的智能化成品粮低温立体仓储技术,将这一指标压缩至1℃以内,目前已在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投入应用。

  “这项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粮食品种调节库内温度,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保证成品粮的食味品质与营养价值。”中粮科工仓储物流部常务副总经理张福钊对记者说,以大米为例,在保障食味品质的同时,可将储备周期延长1倍,并可增加50%以上的储存量,就像“平房变楼房”,还可以节约三分之二以上人工。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说,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气调储粮仓容5500万吨;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的合理范围内。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同时,保质保鲜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