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17 07:20

2024年5月2日,北京密云机场,直升机起飞。 视觉中国 图

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兴起,多地近日密集发布相关政策加入“低空竞赛”。

5月15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就《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行动方案》提出六大类20小类重点任务。六大类中涉及技术创新、产业链、监管运行、应用创新示范、基础设施以及安全防范体系等方面。

据悉,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曾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应用场景丰富,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北京:三年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超1000亿元

发展目标方面,上述《行动方案》提及,面向全国,走向国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超1000亿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2027年,培育10亿元级龙头企业10家,过亿元产业链核心环节配套企业50家、技术服务企业100家。应用场景形成示范,到2027年,围绕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空中摆渡、城际通勤、特色文旅等,新增10个以上应用场景,开通3条以上面向周边地区的低空航线,基本建成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及低空应用生态。

其中,应用场景中,应急救援方面,加快房山基地建设,推进通用航空在全市开展应急通讯、消防灭火、巡检巡查等领域应用示范。物流配送方面,依托延庆八达岭机场开通西北物流支线等航线,构建无人机+公交物流配送新模式。城际通勤方面,建立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首都机场与天津、廊坊等地区的通勤航路航线,探索分体式飞行汽车城际通勤+城内摆渡应用新业态。特色文旅方面,在延庆、平谷、密云等区发展低空旅游、飞行体验等产业。

构建低空航路航线方面。充分利用低空空域资源,结合市内各区低空空域实际需求,推进合理划设航路航线,保障低空飞行器有序安全飞行。开展数字化飞行规则、自由飞行模式等低空航路航线智能化研究,探索低空空域融合飞行管理机制。

在强化低空经济发展区域协同联动方面。鼓励在京单位与京外机构联合,在河北、天津等省市布局建设一批试飞测试基地、专业分支机构,形成北京技术输出+周边技术验证及服务应用的协同发展模式。支持将张家口机场打造成北京的公务航空配套基地,将八达岭机场、密云机场等打造成往来北京通勤机场,建设低空维修托管中心。

在保障措施方面,《行动方案》还提及创新政策手段并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制定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低空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专业机构投资低空产业项目。深化企业服务,加强金融保险、贷款等支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引入先进产品技术,推进无人机产品及技术服务走出去。

除了发布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三年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外,北京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也于5月15日成立。据悉,联盟将布局建设市级“低空空域调度指挥系统和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中心)”,成立若干独立研究团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力争在1年内,形成1—2个成熟稳定、安全可靠、运转高效的低空指挥调度系统。

南京: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

同样在5月15日,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南京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发布,力争到2026年南京市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实施方案》提及,到2026年,南京市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超500亿元,低空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120家以上,建成1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建成240个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及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3个以上试飞测试场和操控员培训点,规划建设1—2个通用机场,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培育30个以上具备示范效应的创新应用场景,支持相关企业开发低空快递物流、旅游观光、航空运动等商业应用场景。

其中包括探索“交通端”应用场景实践。《实施方案》指出,鼓励生态科技岛等部分条件较好区域推进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探索发展空地协同交通新业态。探索构建南京都市圈低空飞行服务网,支持发展都市圈城际飞行、物流运输等多种类型的低空飞行服务,培育形成产品适用、价格合理、服务便捷的低空交通新业态

《若干措施》主要涵盖4个方面12条具体政策措施。其中,在持续扩大低空经济产业规模方面,具体支持政策包括:对于招引头部企业,由企业所在区按实缴注册资本的5%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的落户奖励。对于培育本地企业,首次获得及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市、区联动给予补助;首次获得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可获得300万元和100万元的奖励。对于企业技改项目,符合条件的按项目投入总额的10%给予财政奖补,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对于企业承担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单个项目最高资助2000万元。

在拓展丰富低空应用场景方面,低空飞行场景中,鼓励企业使用小型或中、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开展低空配送业务,对符合新开航线和架次标准的运营企业给予奖励。低空消费场景方面,鼓励各区发放用于低空飞行体验和游览的飞行券;对新建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授牌的无人机、航模航空等各类飞行营地,最高奖励30万元。

5月14日,据经济日报报道,从深圳人才公园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示范区发布会上获悉,依托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成果,深圳市南山区将携手产业界代表,加快共建深圳人才公园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低空经济通感一体化技术区域性示范,促进低空感知、安防、送餐等多场景应用,助力深圳市南山区建设世界低空经济高地。

今年以来,“低空经济”在各地迎来高速发展。据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梳理,除了近期的北京和南京外,包括此前安徽、深圳、苏州、沈阳、太仓、武汉、天津、山东、长沙在内,已有十余个省市今年来发布了围绕低空经济相关的行动方案或相关的征求意见稿,以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各地相关政策发现,上述多个省市的行动方案均强调,要壮大低空经济产业链,大部分都提及支持加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空域网络、起降场地、各类平台等。此外,政策方面还指出,要完善飞行保障/监管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等。

除了相关政策的密集发布,多地还陆续设立低空经济相关产业基金,激励产业发展。据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梳理,包括重庆、安徽省、江西共青城、苏州、广州、武汉、贵州等多个省市今年来都陆续推出了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其中,总规模最大的达200亿元。

有地方低空经济专家曾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发展低空经济,各个省市的产业链根据各地区资源的不同各有侧重。低空经济产业相关的促进政策,各地大同小异,主要专注在低空新基建、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保障与低空运行保障四个方面。同时,地方政府也将低空经济产业作为本地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不过细分来看,各地的行动方案中真正核心的还是打造低空飞行场景,以低空飞行为牵引才能带动这条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