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等待我们的经济终局,是通胀还是通缩?数据、技术分析与经济框架背后,本质是通胀叙事与通缩叙事的博弈;前者是习惯的老桥段,后者新兴的新故事。

通胀还是通缩,这是一个问题。

从宏观数据而言,通缩的证据很明显,相关数据在连续下行。与企业关系最为紧密的生产物价指数PPI四月同比下滑-2.5%;与居民生活最为紧密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四月同比上升0.3%。与物价形势紧密相关的货币数据也出现下滑,今年前4月社融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3.04万亿元,4月广义货币(M2)M2同比增长7.2%,M1同比则下降1.4%。无论如何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季节性或者结构性因素,企业和居民对于投资与消费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通缩的阴霾,似乎无可避免地挂在每个人面前。

矛盾的是,在社交媒体界,通胀再来的声音也始终挥之不去,不少人视之为犹如随时会死灰复燃的烈焰。新闻方面,各地陆续传出水、燃气、公交等公共事业涨价通知,比如广州将调整自来水价格方案中,涨幅最高达96.96%。高铁也有涨价动作,甚至康师傅方便面也有即将涨价。每一波涨价之后,都在社交媒体激发对通胀的议论。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或者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也有好事者贴上大通胀即将来临的标签。

那么,应该如何看?数据、技术分析与经济框架背后,本质是两种叙事的对峙,即通胀叙事与通缩叙事的博弈。前者是习惯的老桥段,后者新兴的新故事。

先说通胀叙事。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认知局限难免以避免,多年下来对于专家分析的耐心与信任也在降低,毕竟每个人都是从身边来感知经济。从经验而言,尤其过去四十年的体验来看,在高增长之下,通胀是主叙事。当通胀叙事流行的时候,人们关注到更多的货币,更高的房价,更好的工资。这也是三四年前的主流叙事,从加入WTO之后开始计算,持续了大概二十年左右。在这个阶段,人们感受到收入的增长,也感受到房价的起飞。看起来每个人的钱在加速贬值,但是每个人的资产都在加速膨胀。

在通胀的赛道上,无论你跑得多快,但似乎必须更努力赚更多钱,才能够不输给你的朋友邻居。在这样的情况,焦虑无可避免,各种时代浪花也随之泛起,p2p理财、高杠杆买房、高端保险随之热潮,不少财经大V与自媒体平台的创收来源也与此有关。货币如蜜,并不是均匀分布,这些在时代风口附近的人,多少都分到一些面包碎屑,完成自己的财富积累。

遗憾的是,这种叙事在最近三、四年来已经更改,转换为通缩叙事。比较而言,多数人对于通缩的认知有限,认为通缩就是物价降低或者物价涨幅降低,误以为此事于己有利,而不知道通缩可能意味着经济的萎靡、停滞与失业。已经完成原始资产的人,当下表现得很焦虑,因为他们害怕通胀侵蚀他们的资产,但是其实他们算是幸运的人。在通缩环境中,意味着你比别人不亏钱,其实就是赚到,因为这是一个存量经济的时代。如果是这个年代的新手,比如年轻人,那么他们面临将是一个更为严峻的时代,毕竟,通缩也意味着机会的萎缩。

在通胀时代,不少中产喜欢谈论什么才算财务自由,毕竟一个亿也只是富豪口中的一个小目标。在通缩时代的前期,软阶层更多争论多少万可以躺平,200万太少300万太少1000万勉强的论调比比皆是。接近通缩时代的中期,也许大家更关注的就变为生存问题,比如交够多少年社保才可以退休,失业金领取如何与灵活就业衔接。这也就是我们当下的阶段。

不久前,璩静事件火出圈。这位大厂精英,以百度公关一号位之姿开始发布短视频,原本试图以强势姿态打造个人IP,以“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公关人春节周末没有假期”、“下属连续出差50天”、“我比你大十几20岁我没有累,我还有两个孩子我没觉得苦”等言论引发争议。最终,事件以百度一夜市值下跌60亿,个人离职告终。这位传言年薪千万的大厂精英,犯了什么错?已经有多人从不同角度分析,若从宏观角度看,其实她最大错误是用过去经验来衡量今天的现实,也就是在通缩时代还在说通胀时代的故事。

她的不少言论,放在前些年环境,可以说没什么出格,甚至还达不到“狼性”的标准。但是在那个时代,其实是有前提,那就是你996付出,真的有可能可以换来财务自由的“福报”。中国一些互联网公司在某些时刻确实站在了世界前列,创造了新的财富与边疆,每个人哪怕是螺丝丁,多少也在相信自己做了什么特殊的事情。经济学爱说激励,意味着人的行为可以随着激励而改变,换言之,钱给够了,事也就做够了。但是这一逻辑放在通缩时代,已经过时。大厂不再站在时代前沿,无论财务还是发展,给予的激励都不足够,甚至开始“向社会输出人才”。这个时候打工人明白自己只能一辈子打工,对于各种鸡血自然难以下咽。

在这个阶段,点开社交媒体,大厂失业的帖子比比皆是,年薪百万成为他们人生最高的、因此也回不去的标签。这些曾经站在风口的人,失业之后,发现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旷野:他们再找一个类似工作的可能性已经大为降低,最直接的路径倒不如转行指点更嫩的新手去大厂面试。大厂就如同曾经的外企一样,逐渐失去了光环效应,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生活信念,考编考研成为新执念——无论外在如何表现,今天的不少00后比起他们的80后父母,其实更类似他们的爷爷奶奶,更为保守,也不那么推崇自由。

这就是通缩,通缩不仅是资产,更有心灵。也许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发现真实的自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彪悍,在时代面前,如斯微小。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徐瑾为货币三部曲作者,亦为公众号econhomo主理人,读者微信ashe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