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17 09:22

编者按:由上海东方宣教中心与上海文慧沪剧团共同合作创排的沪剧《黄宝妹》,真实还原了“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黄宝妹的人生故事。这部剧以载歌载舞的舞台呈现,探索了音乐沪剧的表达。在不久前的“上海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中受到广泛的好评。日前,在“与时代同行 与城同歌”沪剧《黄宝妹》创演暨文慧沪剧团艺术专家研讨会上,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对这部原创新剧和文慧沪剧团现象表达了她的见解和看法。下文是发言整理,略有删节。

文慧沪剧团从成立到现在15年,看了他们很多戏,特别是近几年特别多,从《风雨同舟》开始一直到《黄宝妹》。在众多的沪剧当中,我看文慧沪剧团的剧比较多。

93岁“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在演出后登台讲话。

这一次,当时打电话跟我说要做黄宝妹的戏的时候,我心里有些“咯噔”。因为写健在的劳动模范很难。所有的劳动模范,都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要真正拿出一件事情,怎么讲怎么演呢?非常难。这个戏是一个人的经历贯穿。但看了彩排,再看首场演出,心里非常高兴。

我自己曾经也是沪剧演员,有过很多关于新剧目创作、演出的经历和困难,编剧蒋东敏跟我讲的时候,我就知道一个剧本的产生,会产生多少的困难。但是我觉得,沪剧写现代戏,我们真的是专家。从当年我们《红灯记》开始,我就知道了这一点。

以下图片均为剧照。

时代在发展,过去只有人民沪剧团是国家剧团,其他的都是区属剧团,每一个区都有一个沪剧团。当时区属剧团相当于现在的民营剧团,只不过是挂了区而已。所以我作为一个杨浦区区级剧团出来的演员,从经历《红灯记》创作过程到后来剧团被合并成上海沪剧团。我一直有这个体会,觉得在现代戏这方面,无论是创作题材上,包括视角等各方面,我们沪剧真的优于其他剧种。

沪剧有自己的特点,作为戏曲剧种,我们的表演手法比较单薄。但我这几年看了很多的戏,看了文慧沪剧团的《早春》和《黄宝妹》,看到有越剧导演吴佳斯加入,我从心里面感到,剧种在表演上向前跨一步,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早春》的题材有点特别,因为有关于柔石。但沪剧一直有关于纺织女工的题材,1970年代就有一个戏叫《银锭飞转》。但是这次《黄宝妹》的表演,我看到了舞台上再也不是演员蹬蹬纺车表现纺织女工,而是有一个比较好的纺织转机的舞美。沪剧的表演,有了一个完整的表演系统。这种对表演的充实,对每一个细节的充实,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个我非常感激越剧的导演。

文慧沪剧团排了这么多戏,慢慢不再是一般的民营剧团,不再是应付一般的演出,简简单单排几场戏,挣一点钱混过去而已。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剧团、非常单薄的剧团,但是他有一种冲动,要担当起一个剧种的冲动。

会有人说,“人家有资金”。难道有资金就可以办好事情吗?有资金就可以写好戏吗?不一定。所以文慧沪剧团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所经受的磨难、考验,我是从区属剧团过来的,我有这方面的深刻同感。但是文慧沪剧团并没有被困住。除了《早春》,又推出一部更加接地气的《黄宝妹》。

同样作为剧团,我们当时在1990年代碰到了沪剧高光的时刻,一年演两三百场。但是现在是什么情况?剧团的支撑,并不是一两个戏就可以,而是需要很多的事情,要出好的节目、好的演员。

这次《黄宝妹》里,我看到沪剧院小青年演员的加入,增添了这个戏的魅力,根据导演的安排,演的片段都是有生活的,比较可以反映出纺织女工唧唧喳喳、七七八八的话,通过他们的表演丰富了舞台表现。

我作为一个沪剧的演员,深深感觉到要做好创作、演出,一定要付出非常大的精力,文慧沪剧团在积极做了。服装、灯光、布景、音乐、道具非常的细致到位。文慧沪剧团的追求非常不容易,他们并不是满足于做一两场活动,而是有追求的。并且跳出了民营剧种所要承担的责任,对沪剧是一种推动。

我听说这部戏已经安排了100场,接下来还有100场,这种支持力度,是民营剧团最需要的。因为排好一出戏并不是就结束了,一定要有演出场次来保证。

沪剧一直是倒挂的市场,民营剧团比国营剧团多。沪剧作为上海的地方戏,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是肯定不能丢的。越剧是很大的剧种,我们沪剧不一样,再退就没有退路了。如果大家都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很吓人的。

所以不管是民营还是国家的剧团,有没有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我心里面感觉非常高兴,我们沪剧的民营剧团慢慢走上了正轨,就像我们过去一样。作为一个剧种的发展,一定要有很多剧团、很多演出,才能有更多观众,才能良性滚动,越来越好。最怕的就是排好一出戏,演一场两场就结束 ,那是劳民伤财。

最后感谢文慧沪剧团成为沪剧舞台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感谢编剧和导演,非常年轻,你们为沪剧争光,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