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news ( ) • 2024-05-17 09:52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袁汝婷、林建杰

    穿越2000余年,能否看到古人真容?AI助力下,这一愿望正成为现实。

    17日,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在数字化领域的重大应用。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一号墓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湿尸,湖南博物院以辛追夫人为原型进行数字化复原意义非凡。

    数字人“辛追夫人”栩栩如生:她呈坐姿,年龄大约35岁,皮肤肌理清晰可见,毛发材质高度逼真,服饰妆造根据出土文物1:1还原,体型体态甚至手部细节也依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时情况复原。

    最大限度还原,难在哪?

    辛追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医学影像设备局限,仅对其颅骨进行了X光片病理检查。

    “辛追出土时外形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有弹性,部分关节可活动,甚至眼睫毛尚存,手指、脚趾纹清晰可辨,推测其约50岁。”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介绍,出土时面容已肿胀变形和腐败,生前面貌不得而知。

    2002年,湖南博物院曾推出一版辛追容貌复原像。但受技术局限,这一复原成果留下了遗憾。

    技术支撑和考古研究积累,让更真实复原有了可能。

    “当年留存的影像资料为颅形和面型判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颅面复原专家袁中标说。

    专家团队通过已有的X光片、现场观察和模型测量计算出头骨结构形状及五官比例关系,结合现代技术,建构出头骨的数据模型。

    “人像特征千变万化,只有类型相似,而无完全相同,还需根据多年工作中掌握的颅面关系规律,反复研究论证和修改细节。”袁中标说。

    如何让“辛追夫人”更生动?超写实数字人技术来助力。

    通过高精度人体建模技术,可还原人体微小的生物特征,人脸毛孔清晰可见。

    “最先复原的辛追约50岁,我们利用AI绘画、大模型等相关技术,建构出不同年龄的虚拟数字人形象。”长沙数字鲸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日晖介绍。

    复原没有止步。从“活”过来到“动”起来,可交互版“辛追夫人”AI智能体预计下半年推出。她会文物讲解和实时对话,将可带你越千年,聊汉室纷纭。

    现代科技加持下,文物研究有温度,工艺复原有灵魂。

    从2000余年前走来,“辛追夫人”可见可感。敦煌、故宫、三星堆等通过数字化,让众多文物活起来,也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触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