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17 13:44

陈烨在奥运资格系列赛·上海的滑板街式项目预赛中。

玩了滑板8年,拿过中国滑板队在世界大赛上的首枚金牌,但16岁的陈烨在平日里几乎不会透出滑板男孩的气息——

头发交给爸爸打理,基本上没有发型可言;穿戴不讲究酷炫,简单舒服就好;上学不会带着滑板,放松主要靠弹琴和刷题。

生活中内敛而含蓄的大男孩一旦拿着滑板站上碗池,就像变了个人:冲刺、腾跃、抓板以及转体,他对难度的挑战丝毫不输外国顶尖滑板选手,甚至敢于挑战更高难度。

5月17日,在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的男子滑板碗池决赛中,陈烨滑出63.33的成绩,在当天上午22人出战的预赛中排名第12位,帮助中国队争取到了宝贵的积分。

陈烨其实在去年亚运会过后就火了,爸爸陈玩钦为他在中山造了两个碗池赛场的故事让他的亚运金牌多了一份亲情的温暖。备战奥运资格赛期间,陈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聊起他和父亲因为滑板而改变的人生,以及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正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的陈烨。

“对高度很害怕,但突破恐惧很兴奋”

黄浦滨江城市公园的滑板赛场里,过去几天,聚集了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碗池滑手,作为赢得巴黎奥运入场券的两站比赛之一,所有滑手们都拿出了看家本领。中国滑板队自然也派出了最强阵容,而其中最受外界的关注的,就是16岁的陈烨。

17日的预赛,陈烨三轮比赛均顺利完成,且成绩一轮高过一轮,最终以63.33的分数位列上午预赛22名参赛选手第12位。

“第一轮想做一个简单的动作,获得一个基本成绩,后面两轮在慢慢进阶难度。”赛后混采区,复盘比赛的陈烨表示自己发挥出了平时80%的水平,“真的很紧张,第三轮比赛中还忘做了一个动作。”

面对今天的表现,陈烨表示基本满意:“这么多高手在现场,所以我也更紧张一些。参加奥运会可能还是比较困难,但能借助这次比赛接触到更多的高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陈烨很享受奥运资格赛这样高手竞争的大场面,因为他喜欢在这样的场合寻找自己的问题。

“在参加完几次世界大赛之后,我看到了和世界上顶尖选手的差距,所以在亚运之后,我就和爸爸在家里想把差距弥补一下。”尽管已是亚运金牌得主,但提起这份荣誉,陈烨不只一次说过其中有太多运气成分,“和外国那些高手相比,我在腾空的高度以及速度上还差了不少,他们看起来就比我们猛很多。”

陈烨并不满意奥运资格赛预赛中的表现。(00:50)
生活中的陈烨,话不算多,他身边的人甚至说他是“不太理想的采访对象”,但这样的性格反而让他往往每句话都能一针见血地讲出重点。

当被问及为什么在高度和速度上有差距时,陈烨直接明了地回答,“因为对高度害怕,所以不敢主动加速,就没能够去突破高度。”

从8年前开始接触滑板,有些胆小的陈烨就一直害怕摔跤,也害怕新高度给感官带来的位置冲击。这些危险本该成为滑板“劝退”陈烨的原因,但他却坚持至今,个中原因,他同样说得直接,“你挑战高度的时候是恐惧的,因为你不知道往台子里飞的时候会摔在哪里,但突破自己害怕的过程很让人兴奋,因为你一开始非常害怕,但想方设法去挑战和过渡,成功的那一刻就会很开心。”

直面恐惧,接受恐惧,最终突破恐惧……陈烨就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如今站上了通往巴黎奥运的重要舞台,肩负着所有人的期待

在比赛中,他并不会多想输与赢,而是享受飞行的过程,“当你把动作做出来,从无到有,表达了自己就好,这种感觉很爽。”

2016年,8岁的陈烨开始练习滑板。

“爸爸教练水平特别高,但我们也会有争执”

陈烨自己说,他能战胜恐惧,能站上亚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能冲击巴黎奥运会,这些都离不开爸爸陈玩钦的支持和引导。

去年亚运会上,父子俩的故事就成了中国奥运军团的一段佳话,并被外界熟知。

2008年出生在广东中山的陈烨,在8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到了滑板。最开始,陈玩钦并不同意儿子买滑板带回家玩,因为在此之前,儿子有太多“半途而废”的前车之鉴。但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陈烨泡在商场的滑板场,用借来的滑板不停地尝试。于是,陈玩钦被打动了。

陈玩钦读过师范学院,当过老师,学过舞蹈,干过图书管理员,开过十年影视工作室。这样的经历让他深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时候需要热爱和坚持才能填平。

正因如此,陈玩钦全力托举起儿子的梦想。

陈玩钦“一人包干”,耗时半年建成碗池。

2019年,眼见儿子每次练滑板都要去广州大学城,来回得2个小时,太折腾了。陈玩钦干脆在中山东区街道租下了一个200多平方米、高约4米的仓库,运用自己学过的3D电脑设计知识,将碗池从电脑上的建模图纸还原到了这个场地中。

随着陈烨技术的进步以及身体发育,陈玩钦又在2022年建了一个更大的900平方米的新场地,除了最高2.7米的碗池,还有接近4米的垂直大U池以及两个基础小U池和街式道具。

第二块场地,他找来了80多岁的老爸、姐夫以及另一个教练一起修建完成,然后开始专心经营滑板场。

“可以说碗池上的每一个螺丝都是我拧上去的。”陈玩钦当初在接受采访时的这番表述,感动了不少人,也震惊了不少人。

就连陈烨说起这段故事,至今也觉得有些不真实。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实我一直感觉不可思议。当时整个广东省的碗池场地都不多,他还是自学建造起来的,真的是难以置信的一件事。”

没有场地就自学建筑,没有教练就自学滑板技术。如今,在国家队集训之外的时间,陈玩钦就是陈烨的教练。

“我一直跟他练,他的教练水平特别高。因为他会把每个动作都分解,循序渐进来教我。”陈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很信任父亲,但在训练的过程中也会为了一个动作发生争执,“其实我们都希望成功,但有时候自己做动作的感觉和旁观者不一样,所以我们会有争执,但是他确实看得比我清晰。”

陈烨在训练中。

“我很喜欢滑板,但未必会走很远”

结束了上海的奥运资格系列赛后,陈烨就要立刻进入布达佩斯站的备战。这两站比赛最终决定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也影响着陈烨能够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走多远。

“我很喜欢滑板,目前是这样。现在它还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但未来我不知道会不会继续滑板。”陈烨说话总是率真和直接,“滑板这条路,未必会走很远。”

生活里的陈烨,和其他16岁的男孩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从初中开始,学校里不允许带滑板,陈烨就没有在同学面前展示过自己在极限运动上的天赋,在学校的课余时间,他和普通学生一样,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讨论学习。

陈烨在练习滑板。

即便在亚运会上夺得中国队历史性的滑板首金后,陈烨说,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太多改变。

“亚运会后我刚刚上高中,刚到学校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同学认识我。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感觉。”毕竟在学校里,陈烨这样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并不算多,“我在学校都没有认识玩滑板的同学。”

其实除了滑板,陈烨还有很多兴趣爱好,其中就包括爸爸从小就培养他练习的钢琴,再加上高一的课业压力要比初中三年更大,陈烨在训练滑板之余,还要赶上学业进度,“没有训练的时候,我会把时间拿来做题,如果在家的话,就弹一下琴,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学习。”

如果一定要说亚运滑板金牌给陈烨带来的改变,那可能就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不管是在赛场上还是在学校里。“感觉要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因为更多人知道我,也知道我代表国家队参赛,所以不想让他们失望。”

不管未来陈烨在滑板这条道路上走多远,不管他是否有一天改变主意将滑板这个兴趣爱好变成一生的事业,至少现在这位16岁的少年希望专注在滑板上,继续挑战自己没有达到的高度和速度以及巴黎奥运会。

“以后我可能会去做些别的,但现在我希望把两站资格赛比好,然后站上奥运会的赛场,去做出自己想做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