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3-01 07:16
图为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第一排右5)和党国元老李石曾(第一排右6)主持上匾典礼。(中央社档案照片)图为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第一排右5)和党国元老李石曾(第一排右6)主持上匾典礼。(中央社档案照片)

(中央社网站)1964年(民国53年)3月1日: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庆祝成立年,同时为纪念大思想家吴稚晖诞生100年所建的「稚晖楼」上匾。 

创建于1962年的中国文化学院,创立后先成立研究部,次年大学部开始招生。1964年元月大仁馆完工,为该校继大成馆后第二栋落成的建筑物,其中5楼及6楼为音乐系的琴房以及供学生演出的三叶厅,别称「稚晖楼」,是为纪念儒学大师吴稚晖诞生100年。

吴稚晖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11年为了统一国音,政府推行国语运动,读音统一会成员推举吴稚晖担任议长,展开设计注音符号的工作。

从国民党党史馆资料发现,吴稚晖留下不少当初设计注音符号的底本、样张与试写,筛选掉3个方言拼音后,在1919年后陆续公布现在使用的37个注音符号系统。

想看更多中国文化大学的照片,立即到中央社影像空间。1130301

一代儒学宗师吴稚晖,一生致力革命救国、是创建中华民国宪法、保障民主自由、人权及法治的重要推手,也是注音符号的发明人,在台北去世后遗骨水葬于金门海域。(中央社档案照片)一代儒学宗师吴稚晖,一生致力革命救国、是创建中华民国宪法、保障民主自由、人权及法治的重要推手,也是注音符号的发明人,在台北去世后遗骨水葬于金门海域。(中央社档案照片)
国民大会主席吴稚晖(左鞠躬)将宪法交与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中央社档案照片)国民大会主席吴稚晖(左鞠躬)将宪法交与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中央社档案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