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3-02 12:44
路篱的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曾经在知乎上一个清代文学问题下,一个答主的神奇逻辑:

鲁迅生卒年是1881-1936,清朝灭亡于1911年,也就是说鲁迅曾在清代生活了约30年,而在民国只生活了约25年。按他的意思,鲁迅的文学成就应该算成清代的。

按照这个逻辑,估计不少民国时的文学大师都要被划到清朝范围去。然而若那些大师泉下有知,尤其是章太炎(1869—1936)这样强烈反清的,大约要被气活过来。


因为对于时代之交的历史人物的划分,并不是按其生活时间长短,而是在于其精神认同。

以蒋捷为例,他在宋亡之后隐居不仕,词作也有不少是怀念故国的。比较明显的是这一首《女冠子·元夕》,回忆起宋亡前的元宵风光: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当然,这些文人不可能直接公开大胆地说大宋就是好,大元就是垃圾(不然大概率早被砍了),只能隐晦地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但“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这一句也足以看到蒋捷对宋的怀念是如何之深了。

蒋捷与周密、张炎、王沂孙并称宋末四大家,这四人的重要作品都写于宋亡之后,并且也有很明显的怀念宋朝的句子。不过这些人也不是那么想要反元复宋,比如周密写下了《齐东野语》、《武林旧事》怀念大宋,但也和在元朝做大官的赵宋宗室赵孟頫有不错的交情。赵孟頫专门为周密画了一幅《鹊华秋色图》,后来成为千古名画。张炎曾为元朝做过事,王沂孙曾短暂在元朝做过官。蒋捷则似乎终身隐居,与元朝政坛基本没有交集。

强烈反元的也有,比如郑思肖(1241年—1318年),画了许多无根的兰花,别人问他何故,他回答:“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思肖二字的由来即是因为繁体的赵字有一个“肖”。另外,郑思肖本来和赵孟頫交好,听说赵投降元朝后,立刻和他断绝了关系。郑思肖将诗文编成了一本《心史》,藏在井里,几百年后的明末才被发现,也算是有些传奇了。

郑思肖在元朝生活的时间同样长于宋朝,但你要说他是元朝人,他可能真要气活过来。


到了元末明初,当时著名的文人基本没有认同元朝的。比如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刘基、宋濂、高启,这三人都是在元朝的生活时间远远长于在明朝时,但都划为了明初文人。

至于施耐庵、罗贯中这两位,生平本来就是一笔烂账,也无法知晓其认同,只能确定他们大半时间生活在元朝。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确完成于明朝建立之后,并在明朝才逐渐大规模流传,列为“明代四大奇书”。就我个人看到的,多数情况下还是归类于明朝,也有称为元末明初人的。


明末清初时的情况最为混乱。明朝遗民极多,怀念明朝的更多。其中也有为清朝做事的。但由于清朝的“文字狱”高压政策,不论是哪类人,大部分怀念明朝的诗文都被禁毁了,不少直到清末民国初才被发现。

比较典型的是张岱(1597-1689)和钱谦益(1582-1664),钱谦益在明朝生活的时间比张岱更长。张岱虽然剃了发,但终身隐居山林,创作文字如《陶庵梦忆》、《石匮书》内容大量怀念明朝,因此被归为明朝文人。而钱谦益投了清朝,还在清朝做了大官,虽然晚年有一段协助反清的经历,并也写了一些怀念明朝的文字,但还是归类于清朝。

同样的道理,吴伟业(1609-1672)、龚鼎孳(1615-1673)都在清朝做了大官,都被归类于清朝文人。

“明末四公子”冒襄(1611-1693)、侯方域(1618-1654)、方以智(1611-1671)、陈贞慧(1604 -1656),这四个人里侯方域去世最早,在清朝生活的时间最短,但是只有他是明确为清朝做事的,所以也只有他被明确分类到了清朝(此人其实也是《桃花扇》的主角原型)。而冒襄、陈贞慧隐居不仕,方以智更是抗清而死,因此这三人多数时候被归为明朝。

至于顾炎武(1613-1682)、黄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这三位大思想家,有时被称为“明末三大家”,有时是“清初三大家”,有时又是“明末清初三大家”。这三种说法我都在专业著作中见到过。具体而言,这三人都在明亡后参与抗清,并且似乎都没有做过清朝的官。但顾炎武和黄宗羲在抗清无望后,还是和清朝有一些交集。只有王夫之终身隐居山林,甚至都没有剃发。因此至少将王夫之归类为清朝文人是极其不合适的。

抗清而死的文人都是明确归类为明朝的,比如冯梦龙(1574-1646)、刘宗周(1578-1645)、黄道周(1585-1646)、陈子龙(1608-1647)。其中有个少年诗人夏完淳(1631-1647),因为抗清失败被俘,从容就义,年仅十六岁。在前几年网上有人说他清朝文人,真的是纯粹恶心人。

另外,画家朱耷(1626—约1705),也就是“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作为明朝宗室,在十八岁左右,明亡之时即落发为僧(也就避免了被剃成金钱鼠尾辫),一般归为明末画家。


清末民初的情况就很简单了。因为清朝灭亡之后,怀念大清的文人真的极少,印象中只有王国维、辜鸿铭有点名气。梁启超这类既支持清末立宪,又支持民国新文化运动的,似乎没有明确划分,统称为近代文人。而这两类情况以外的,并且主要创作在民国时的文人,不论在哪朝生活时间久,都是归类为民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