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3-02 23:33

3月1日,艳阳高照,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广场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我市宣传系统组织的“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文化公益市集”在此开启。

“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文化公益市集”开幕

来自小荧星艺术团的小朋友们,以热情洋溢的舞蹈《爱的大森林》,为活动拉开帷幕。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社会科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外文书店……66个公益摊位为市民带来非遗传承、科技科普、文艺导赏、书香惠民、医疗健康、儿童保健、绿色环保、市民热线、法律援助等特色项目、特色服务,积极开展文化为民、便民、惠民活动。

活动现场

在上海社会科学馆的公益摊位,工作人员与学术志愿者们为络绎不绝的市民解答关于上海社科馆、公众社科教育活动以及传统节日展等社科馆展览展陈、馆藏书籍方面的问题。

摊位设置了展览展示与互动项目,财神拼图、春节特展通关文牒、帆布袋、书签、定制U盘等社科馆专属纪念品深受欢迎。市民表示,原来社科活动可以这样有趣、有益,学术成果可以这样可视、可玩。

上海社会科学馆公益摊位

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多数市民对于社科、哲学比较陌生,觉得这些是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东西,都很好奇上海社会科学馆到底是做什么的,“去年我们第一次参与文化公益市集,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年我们设计了扭蛋机、转盘等多个互动抽奖,用更好玩的方式,向市民推荐我们的社科大师展、社科成果展、青年学人展等特色项目。对于有志于社科研究的小朋友、青年朋友,希望能提供一个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互动项目“幸运大转盘”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参与

据介绍,市民朋友拿着互动得来的“通关文牒”,带着家人走进“社科会客厅”,还能集齐12个富有传统文化含义的珍藏章。

在上海博物馆的公益摊位,琳琅满目的文创周边与古陶瓷修复技艺展示吸引市民驻足。据介绍,上博的“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和“古陶瓷修复技艺”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另外上博还有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公益市集,上博的古陶瓷修复专家也来到现场,带来相关科普。

上海博物馆公益摊位

“很惊讶,我们原来觉得这些文物修复技艺偏小众,没想到一些游客和市民问的问题还蛮专业,一看就是有深入了解。可见博物馆热已经成为广泛趋势。”上博的工作人员韩小姐表示。平时,上博还有“让文物火起来·文物党课”“小小讲解员”“非遗点亮生活”“展厅志愿导览”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欢迎市民朋友一起参与。

“木偶戏在中国有多少年的历史?”“海派木偶戏最常用的是杖头木偶、提线木偶还是布袋木偶?”……在上海木偶剧团的公益摊位,市民参与答题,就有机会获得上海非遗名录丛书中的《海派木偶戏》。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只要15分钟就能完成一个简单的木偶,还能学习用木偶完成一段表演。

小朋友现场DIY木偶

市民游客与木偶戏演员合影

“今天碰到很多上了年纪的阿姨和爷叔,对木偶戏都有所了解,有的人甚至还看过我们剧团早年的作品《小八路》,让我们非常感动。”上海木偶剧团的胡小姐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每次演出之前,剧团都会做公益宣讲,一年下来会有200场左右。此外,剧团经过对残障儿童青少年需求的调研,创作推出了无障碍木偶剧系列剧目,“今年的公益活动中,我们将会主推木偶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无障碍观演。”

想知道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吗?来到上海印刷集团旗下的青浦印刷园区,市民游客可以通过参观相关主题展与工厂园区,探究书本制作的历史发展、学习现代制书工艺。在上海印刷集团的公益摊位,这条独具一格的工业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市民咨询。

上海印刷集团公益摊位

“现在大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会不会抛弃传统印刷、抛弃纸质书?答案肯定是不会的。但在数字化的冲击下,我们也要通过其他方法,传承发扬我们的传统印刷文化和书本制作技艺。”工作人员王先生说,“我们现在正在运作的有一些中华印刷厂的车间,欢迎学生群体来看看、亲手试试,他们的教科书、教辅资料是怎样从无到有、最终到他们手上的。”

市民体验雕版印刷

老底子上海宁,路过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公益摊位,都忍不住要和《新闻坊·闲话上海》主持人刘晔唠嗑几句。“讲五个‘一’字打头的四字熟语”“举五个ABB形式的词汇”……沪语知识题让一些本来信心满满的老上海也一时“搁牢”。

“好多老年朋友和我说,现在家里的小朋友、年轻人已经不太会讲上海话了。”刘晔表示,“今年就由我们《新闻坊·闲话上海》栏目作为融媒体中心的代表,带来传承上海方言、传扬海派文化的主题展示,希望让更多人喜欢上海话,愿意去说,不要怕说错。”

当天在公益市集,刘晔收获了不少惊喜,“刚碰到一个小朋友,他的沪语表达用词非常地道,我考了他几个比较冷门的词,他都知道。所以我觉得大家不应该对小孩有刻板印象,觉得他们不会,可能他们只是怕说,不要打击他们,要给他们足够的信心。”

还有一些年轻人对刘晔说,自己不是上海人,但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希望通过《闲话上海》融入上海文化,在上海找到家的感觉。这种与观众的双向奔赴让刘晔很开心:“未来我们会通过更多有趣的形式,比如推出短视频、微信表情包等等,让年轻人有更多渠道来了解上海。”

《闲话上海》主持人刘晔与小朋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