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3-04 07:49

机场又大又远,赶飞机要提前3个小时以上出门,走到登机点又要很久……这种不太好的出行体验你遇到过吗?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准备提交的提案中,有三份都与民航基建相关。其中,他在《关于优化机场选址和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到,现在不少机场存在越建越远、越修越大的问题,不仅导致建造和运营成本高,也导致旅客体验差。他建议,机场规划不可盲目贪大求全,需紧密切合实际定位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建设,通过就近选址、建设规模适中的候机楼,便利旅客出行,解决旅客“两远”的痛点,提高民航竞争力。

“机场的‘两远‘问题一直影响着旅客的出行体验。”提案指出,一是机场越建越远,离市区五六十公里也不在少数,旅客往往需要提前3个小时以上出门;二是机场的登机点远,部分机场由于候机楼较大,旅客步行很久才能到达登机点。

在王煜看来,造成机场“两远”问题的根源许多在于机场“超需定位”,有些地方政府想把当地机场打造成国际枢纽。

“和点对点机场相比,国际枢纽需要数倍的人员和货物中转与集疏运空间,以及大量配套的运行、保障设施和场地,导致旅客乘机步行距离增加,建设造价高,运行能耗大,使用养护成本高。”提案分析认为,枢纽机场土地消耗量大,市区周边很难有大面积的地块,这就造成很多机场由于枢纽定位,不得不远离市区选址。机场定位“错配”所带来的“两远”问题,不仅消耗土地资源多,建造和运营成本高,旅客体验差,更大幅降低了民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王煜委员建议机场在规划阶段,深入分析机场功能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和建设。他在这份提案中提出了四项具体建议:

第一,建议机场的规划建设紧密切合实际定位和市场需求,并对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估。机场建设一定不能“贪大求全”,避免与定位和需求不符的规划定位,大幅降低用地面积。在规划阶段需要仔细评估机场建设投入产出的效益,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对各地建造机场前的机场定位进行严格把关,将中转率作为枢纽机场建成后是否达标的重要衡量指标。

第二,建议机场选址靠近经济辐射中心,提高出行效率。民航局《民用运输机场选址规范》中要求:场址应与主要服务城市距离适中,地面交通便利。建议机场选址尽可能靠近经济辐射中心,地面交通尽可能靠近和成为市内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提高机场出行使用的方便性和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减少旅客耗时和舟车劳顿。若城市远期对航空需求量较大,可采取“一市多场”模式,并考虑空域资源和地面交通的承载能力和效率,就近规划建设两个或多个规模适中的机场,来分散运营和保障的压力。机场靠近城市商圈,将大幅便利商旅出行,有助于城市总部经济、航空都市经济的发展,国内航空都市经济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和机场远离市区有很大关系。

第三,建议机场候机楼建设规模适中,以实用便利、资源节约为主。候机楼规模的增大导致旅客步行距离过长,且建设成本高、运行能耗大。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和机场定位,建设规模体量适中,资源节约型的候机楼,让旅客不用在机场里“远行”。即便是大型枢纽机场,也尽可能采取“一场多楼”模式,修建多个体量适中的候机楼,替代“大体量、大跨度、高难度”大型单体候机楼,方便旅客的同时,降低成本,节能减排。

第四,建议借鉴欧美大都市“一场多楼”的经验。例如美国纽约市三大机场离市区均在26公里以内,最近的拉瓜迪亚机场离曼哈顿市区仅有14公里,且单个候机楼面积基本在十万平米的水平,三个机场13个候机楼2019年保障旅客量1.4亿人次。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也基本采取此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