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3-04 11:41

受全球经济周期低迷、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重大事件影响,地缘政治环境日趋恶化,中国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裉节愈发凸显。“专精特新”企业战略定位于解决双链制约瓶颈问题,是中国补链强链固链的主力军。

根据《上海市“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25年将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5万家,滚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不低于500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低于3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不低于30家。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也面临高成长困境。

一、上海“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培育成效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已累计培育1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万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8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上海从2011年开始布局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从培育企业数量来看,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万余家,全国城市排名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5家,占全国总量的5.29%,全国城市排名第三,在前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中,上海平均占比5.68%(如图1所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8家,占全国总量的3.17%,全国城市排名第四。

图1 前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国企业总量及上海占比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公开数据汇总

从行政区域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企业在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的分布较为均衡,2018-2022年,中心城区平均占比39.2%。其中,在中心城区中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浦东新区,且集中度逐年递增;非中心城区较为平均,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数量较多,如图2所示。

图2 上海市各行政区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及市中心城区占比

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逐渐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营收综合实力较强,资本参与度高。户均年营业收入超过1.78亿元,超出规上企业户均营收78%,其中“小巨人”企业超过10亿元,是全国“小巨人”平均水平的3倍,平均研发经费支出1678万元,具有行业标杆性。158家“专精特新”企业A股上市,79家本市科创板上市,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二是产业链布局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91%的企业分布在“3+6”重点产业领域,78%的企业围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不断提升。户均发明专利7.12件,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6%,是国家认定标准(2件)的3倍,1664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10%,662家企业设立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院士(专家)工作站,483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名牌商标等品牌。

二、上海 “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培育困境

一是区域引领优势亟需凸显。从区域对比来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集中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中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以1539家、1509家、1463家“小巨人”企业位列全国前三,北京840家“小巨人”企业排名第五,相比之下,上海以685家“小巨人”企业位列全国第六,属于“第二梯队”。从城市对比来看,全国排名前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城市中,上海总量位列全国第三,环比增速40.63%,增速排名第七,如图3。全国排名前十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城市中,上海以38家位列全国第四,环比增速157%,增速排名第五,如图4。可见,上海作为东部创新引领区,“专精特新”企业领先优势尚不显著。

图3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排名前十城市及其环比增速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公开数据整理所得,数据截止至2023年第四季度

图4 制造业单项冠军排名前十的城市及其环比增速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公开数据整理所得,数据截止至2023年第四季度

二是梯度成长能级不足。根据主要城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梯度比数据,上海市的梯度成长比为218:18:1,相较于北京(96:15:1)、深圳(72:11:1)、杭州(47:10:1)、天津(60:9:1)、苏州(47:13:1)等城市尚存提升空间。特别地,结合表1和图5气泡图,上海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总量排名第一,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效率低于基准线水平,弱于深圳、天津、杭州、苏州,亟需提高培育效率、提升梯度成长能级。 

表1 主要城市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成长对比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公开数据整理所得,数据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

图5 主要城市“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成长能级对比

三是培育政策功能性较单一。十四五以来,各省市地区对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支持政策情况如表2所示。已公开的“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扶持政策多集中于资金支持和精准对接。上海市的专项政策主要围绕资金支持。除北京在企业转型、广东在人才支持、山东在创新协同上分别至少出台2部专项政策外,单独针对人才支持、创新协同、企业转型、品牌市场等4个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较少。综合而言,广东对“专精特新”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政策支持较为全面,相比之下,上海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所出台的专项政策较少。 

表2 主要省级行政区对“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专项政策支持情况

注释:--表示至少1部文件中涉及相关方面,但未出台专项政策;√表示出台1部专项政策;√√表示出台至少2部专项政策

四是培育路径需进一步厘清。以2021年1月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为例,上海随后发布《关于做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通知》,主要从创新投入、协同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企业上市与国际合作、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支持5个方面提供引导,并未涉及对“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培育的具体路径措施。闵行、黄浦等区出台相应的申报专项,未见市级整体措施意见。

相比之下,深圳发布《深圳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财税支持、企业融资、研发创新、人才培育、数字化转型、质量品牌等9个方面,提出32项具体路径措施。浙江省发布《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创新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支持、质量品牌建设、政府采购支持、市场拓展等14个方面,提出22项具体路径措施。可见,上海市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的培育成长路径措施尚须进一步明晰。

三、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实现高成长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力量,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硬度。结合上海产业链结构及特征,梳理重点扶持领域产业细分目录;识别可利用产业链优势和提升产业链能级的创新机会,有效定位潜在“赶超”技术;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优化创新布局,塑造适应产业链结构的“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工作,支持高价值技术专利的培育、转化及应用,提升科技创新硬度。

二是围绕创新链升级产品价值,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市场创新强度。结合创新链的结构和特征,推动创新技术与产业链的深入融合;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重点扶持领域专利创新分类目录,继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国家级或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上海既有创新链中的技术优势,鼓励围绕重点领域创新链进行产品研发,实现市场领域的产品创新替代;着力提升“专精特新”企业产品性能和品质档次;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盈利能力,激发市场创新强度。

三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塑造“专精特新”企业联动创新刚度。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视角出发,进一步支持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扩大民营企业总部功能;积极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挖掘共性技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联动上游中小企业群体,加快建设“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形成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引导联合产业链创新链链主、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服务机构等各方,促进带动中小企业壮大发展,构建融通创新生态,塑造“专精特新”企业联动创新刚度。 

[作者张默系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江欣然系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报告受2023年度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项目(2369210590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1YJC630166)支持。]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