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3-07 22:38

作为新华体育的一员

小编也略算得上是阅体育项目无数

但属实没想到的是

这两天现场看的一场小众雪上项目的接力

竟看得小编有点“上头”

项目名字叫滑雪登山

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

新增项目

顾名思义,它比的就是

在雪山上先爬上去(专业术语叫“上升”)

再滑下来(专业术语叫“下降”)

爬的过程,要么在雪板下粘止滑带

然后踩着雪板爬

要么直接把雪板背在背上

然后徒步爬

谁上去、下来得最快

谁就赢了

听着挺累是不?

你想想你要是去滑雪

然后被告知:

缆车停了,你得爬上去

你是不是得原地退票?

小编本来也以为

因为需要爬山

所以比赛的过程

一定缓慢、煎熬又漫长

但直到前两天

小编在亚锦赛上

看了一场滑雪登山的混合接力

嚯!

这怎么还有点“雪上F1”的气势呢?

首先

你能在比赛里见到

雪上项目不多见的

“超车”和“反超”场面

滑雪的朋友都知道

下滑时

雪道只有“华山一条路”

“超车”容易出事故

但爬山的大路宽啊!

看我“油门到底”,风生水起

中国队教练金煜博告诉小编

滑雪登山的短距离项目

决胜关键就在于上升环节

因为专业比赛一趟总用时3分钟左右

有2分40秒到45秒都在上升

滑下来就十几秒的事

所以谁能在“爬”的阶段占得先机

就非常重要

接力比赛用的也是短距离赛道

赛程短

高水平选手间的差距不容易拉太大

大家都想在上升阶段占先

也就造成了比赛中

超越与反超不断的名场面

注意那个小黄书包

她后来一路超到了第一↓

其次

接力环节,宛若F1进站!

接力一个队伍俩人,一男一女

按照女-男-女-男的顺序

俩人各爬上去、滑下来两次

交接的时候要在接力区完成碰拳接力

由于赛制要求一个人要比两次

怎么在比完一趟之后迅速恢复状态

就成了关键

而国际滑雪登山联合会在制定规则的时候

特意允许教练和保障团队

参与运动员两趟之间的体能恢复

于是

现场就热闹起来了!

亚锦赛中

中国队选手第一趟一下来

团队“呼啦”就围上去了

披衣服的披衣服

接雪板的接雪板

然后选手迅速被赶到瑜伽垫上躺倒

两三个教练上来分别接管选手的上肢和下肢

咔咔一顿按摩放松

补糖补水也很关键

饮用水跟上

香蕉来一根

如果将选手比作赛车

教练们大概就是赛车工程师

除了给选手放松的

还有给雪板打蜡的

整理止滑带的

这止滑带甩得

虎虎生风了属于是

而且教练们一边忙

还一边惦记着山上

雪上比赛特有的东北口音

在现场此起彼伏

“第二趟上升了告诉我嗷!”

“领先嗷领先嗷第二名还没开始转换嗷!”

小编回头一瞅

原来队伍还配了对讲机

时时通报雪道上的情况

整个流程

讲究的就是一个团队配合,严丝合缝!

好了,一号选手进站完毕

顺利出站!

有一说一

这项目对心肺功能的要求确实高啊

这位选手交接完直接累躺下了↓

然而教练的东北口音指令

立刻威慑力拉满——

“上垫只(子)上躺着!”

再把目光移回赛道内

讲真

这大约是小编见过的

家伙事儿最齐全的雪上赛道了

除了常见的供选手下滑绕行的旗门

竟然还有迷宫

还有台阶

有时还有每个比赛自己的独创道具

本次比赛裁判长张耀华告诉小编

“迷宫”部分其实叫作菱形区

用来分流选手

(“超车”也经常在分流时出现)

并让他们在其中踩着雪板走“之”字形

参考某站世界杯分站赛中的视频画面↓

到了台阶部分

选手在这个阶段得背起雪板

徒步攀登

咋样,瞅着好玩吗?

但是布置赛道是真·“费人

负责本次比赛组织工作的

中国登山协会小伙伴揭秘:

那让人眼花缭乱的赛道

都是他们起早贪黑爬上山

一锹一锹挖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

到底为啥

这比赛要搞这么多花活呢?

国际滑雪登山联合会副主席杜邦介绍

接力项目

以及其所依托的短距离项目

都是滑雪登山里的新项目

它们之所以产生

都是被国际奥委会“卷”出来的!

因为国际奥委会希望

奥运项目不能只玩小众的曲高和寡

必须得直观、好看,便于组织和传播

传统的滑雪登山主要比长距离越野

比赛动辄就在两三千米的雪山上进行

画面看着是挺爽↓

但苦的是组委会、现场观众和转播商

如果比赛一直都在雪山上搞

花了票钱的现场观众

在山脚下估计就啥也看不到了

转播商得投入很多个W

才能让直升机们精准“逮”住漫山遍野的选手

更不要提在雪山上办赛

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

这么搞下去

项目确实会保留其原汁原味

但可能

也只会停留在少数极限玩家的探险游戏

或者只是雪山山区群众区域性的消遣

因此

2010年左右

国际滑登联设立了

个人短距离赛和混合接力赛

杜邦说

这两项比赛不需要非得找座雪山

在雪场里就能比

现场观众在起点处

基本就能看清赛道全貌

比赛节奏快了之后

反转多,悬念多,对抗性变强

比漫长的长距离越野更能激起观看者兴趣

而对于转播商来说

工作也轻松了很多

电视观众也更容易在电视机前

就get到这项运动的魅力

“功能完善的雪场

一定是国际奥委会最喜欢的比赛环境

毕竟不是世界上所有地方都有雪山”

杜邦说

项目设置的改变

对于项目的推广和最终获得国际奥委会的认可

是至关重要的

2017年

滑雪登山世界杯分站赛落户中国

并连续举办两年

证明了该项目正在从一项以欧洲为中心的运动

向全球拓展

在亚洲

中国、日本、韩国、伊朗等队伍

是该项目的积极倡导者

中国登协一直保持着和国际滑登联的紧密合作

亚洲滑雪登山联合会主席和秘书长

目前也由中国人担任

中国正积极推动更多国际赛事在国内落户

杜邦说

这和国际滑登联的愿景是一样的

不过

虽然已经完成了入奥第一步

国际滑登联也依旧有烦心事

他们仍希望将滑雪登山最经典的长距离项目——

个人越野

纳入冬奥竞赛项目中

但杜邦透露

国际奥委会还没有松口

因为长距离赛事缺乏悬念和爆冷

转播机位不好设置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也还需要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方案

图为杜邦在亚锦赛期间↓

这就是一场“雪上F1”背后的故事

滑雪登山为了能在冬奥会上“竞争上岗”

主动从山巅走向大众

其间的努力已花费十多年时间

事实上

这个故事也是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或赛事

在新的文体消费格局下

遭遇危机、危中求变的缩影

在文体消费方式日益多元

且虚拟娱乐方式日趋强势的当下

传统体育赛事

作为现实世界文体消费的重要压舱石

必须努力求变

用新玩法和传播方式

留住参与者和受众

诸多老牌奥运项目已在赛制和规则上

“卷”出新高度

乒乓球羽毛球屡改局分

缩短比赛时长

防止观众观赛疲劳

曾经视安静为观赛礼仪的射击赛场

现在也请来了DJ带头现场“蹦迪”

还在决赛里搞起了玩心跳的末位淘汰制

篮球这种全球热门运动

也开始用三人篮球“杀死”无聊养生球

向注意力碎片化的新一代观众示好……

图为2023年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世界巡回大师赛香港站。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这或许是无奈

但也是传统体育必须应对的现实

如果把竞技体育比赛看作一种消费产品

观众其实是这个行业的“衣食父母”

有人愿意看的比赛

才有生命力

那么,读到这里

你愿意在两年之后

为滑雪登山这项既古老又年轻的硬核运动

分一点注意力吗?

记者:王沁鸥、李典

编辑:郑直

部分图片视频素材来自

国际滑雪登山联合会官网

和中国登山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