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 文学城 ( ) • 2024-03-09 11:03


UFC总裁白大拿宣布,4月14日的UFC300女子草量级赛事上,将由中国选手闫晓楠对阵张伟丽争夺冠军金腰带,这也是UFC历史首次冠军争夺战双方皆为中国选手

图 / 微博@张伟丽MMA

而在春节期间,贾玲的新电影《热辣滚烫》的热映,让越来越多的女性燃起了学习搏击、强身健体的热情。但遗憾的是,UFC赛场上中国女性选手的辉煌和这一波女性拳击热,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格斗运动性别友好程度足以使大量女性投身、参与其中。

有人说,“女性练拳不过是一时兴起、做做样子,她们坚持不了多久”;有人说,“女性的生理构造不适合拳击运动”;还有人说,“在男女绝对的力量对比面前,女性无论练多久都无法赢过男人”……

事实真的如此吗?作为一名“女子搏击班”的临时教练,本篇文章的作者给我们带来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作为一名已经训练三年有余的格斗运动爱好者,我从实战都没打过的“小白”时期就总能在各大社交媒体、格斗比赛新闻的评论区看到诸如“女性要训练多久才能打过男的”“张伟丽能不能打赢特种兵”一类的问题。

当时我只觉得不屑一顾,觉得这都是一群手靶都没碰过的人在虚空争吵和自我满足,也从未认真对待这种看似无聊的互联网对线背后的性别问题。

直到有一天,我刚结束人生第一场散打比赛,就收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委托——名为“木兰花开”的社工服务中心希望我作为“临时教练”帮忙筹备她们最新想尝试的项目:女子搏击班。而这次临时教练的经历,改变了我以往的很多想法。

点击图片,查看撑妳往期文章《谢谢贾玲,走进拳馆的女孩不只为减肥》。

木兰花开位于北京六环外的一个城中村内,在此扎根服务流动女工群体已经十年有余。我在21年上大学的时候了解到这个组织,参与过一些志愿活动,也因此与机构有了联系。

23年8月,机构负责人丽霞姐找到我聊起搏击班的事,她认为流动女工主要从事家政、服务业,平时虽然劳累,却鲜有机会通过运动强身健体。而且她们居住的地方往往治安条件较差,家庭暴力发生的情况也不罕见,因此如果能开设一堂搏击课将会很有意义。

活动刚在木兰的社区微信群内发布,就吸引来了八位有意向参与的学员,其中大部分是居住在村里或者附近的居民,也有木兰的志愿者、大学生实习生,但之前有过训练经历的只有一位,其她人对格斗运动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由于是第一次试行活动,丽霞姐将课程暂定为八周、每周末上午9:30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训练。费用也只收取50元——作为公益机构,收取这点儿费用也仅仅是希望大家付了钱之后能有积极参与的动力。

鉴于我并不是专业的教练,且大家都没有基础,我最初只打算教最基本的动作——把最基本的拳法腿法、格挡防御教会之后,不论最终学员水平如何,都让她们在最后几堂课穿上护具尝试实战对抗,至少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感受一下实战的感觉。

丽霞姐也觉得也没必要预期太高,比起让来参与的成员在战斗力上突飞猛进,她觉得更实际的是让大家自信一点,别一遇到冲突人就“宕机”就好。尽管如此,之后“学员”们的表现却超出了我的预期。

木兰女子搏击班的学员们。图 / 本文作者

第一个让我惊讶的表现是:虽然样本数量不多,但在训练中我的确能观察到,较之我遇到过的同样“小白”的男生,女生学习出拳正确姿势的速度更快,出拳更顺畅,这与大众的刻板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网络上也有教练指出类似的现象。根据我的初步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女性不会有急于彰显自己“足够男人”的想法,因此不会在打靶、打沙袋时过于强调“用尽全力”而导致动作变形——

我在大学社团或者拳馆训练的时候,男性新手往往特别急于证明自己的“有力”,尤其是在异性或伴侣面前。这反而导致他们更容易忽视一些动作细节,更难掌握顺畅的发力方式。虽然因为体重和基础力量更大,男性学员出拳打击的“声势”更唬人,但长久来看这点是不利的。

搏击班的学员们在训练中。图 / 本文作者

另一个超出预期的表现是,虽然大家之前都没有接触过格斗运动,但大家都勇敢地参与了实战对抗

最后一堂课,我约学校里的女生同好一起,自带护具带木兰的学员打打轻实战。本以为一开始没人敢主动参加(我甚至想了一套鼓励人打打实战的话术,最后完全没派上用场),但所有人两两配对,都完成了至少一轮3分钟的轻实战。

单就这一点来看,姑娘们的勇气已经超过了不少人:不少人在健身房或者拳馆训练时间更长,打靶和空击动作也更规范,但始终没能迈过这个坎。

当然,这不代表我没有发现女性练习者的“劣势”。不过,与刻板印象不同,她们最大的劣势并非身高、臂展、体重一类的“硬件差距”,训练中最让我头疼的是大家过于“礼貌”:女性互相作为训练伙伴时,往往不敢发全力击打,又或者因成功打到搭档而频繁地说“对不起”。

例如在练习“屈臂格挡直拳-防守反击”一类需要双人配合攻防演练的技术时,我看到两边有时候都不敢提速发力,这也就罢了,但是有时候一方没防好,被搭档并不用力的直拳碰到了脸上,搭档却也一直在道歉。这样不只不利于对抗心态的形成,也很影响训练的有效时间和节奏。

在事后复盘的过程中,不少姐妹都跟我提到她们之前从不曾被鼓励与人发生冲突。从小时候开始,她们就不太有动手、对抗的经验,所以打到人下意识地就感觉害怕,想说对不起。

这种对对抗的不适应正是她们需要打破的枷锁,但在一些人口中,这又成了 “女人天生比男性软弱,不适合打拳”的证据。

图 / 本文作者

作为一名男性,我想到在我学习打拳的过程中,许多教练会不自知地使用不合适的教学语言,其中很多包含着对女性的贬低。例如,很多教练在会在对男性学员不满意时喊道“男人一点,别像娘们打架似的”,或是使用“打得还不如女人”等等表达。

甚至一些教学语言也是以男性经验为中心的。我还遇到过不少教练在练习“正蹬”或者“顶膝”时,把腰胯前顶的发力动作描述为“男人都懂(的动作)”。这类表达不仅让女性学员难以理解,还会使其感到不适,增加她们学习技术、坚持运动的阻碍。

在几周训练时间里,有几位“学员”姐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路是几位学员中唯一一位有过格斗训练基础的女生。她的拳击启蒙是电影《百元之恋》,虽然训练时限不长,但她觉得这样拥有对抗性的运动正是她喜欢的。就像下棋有所谓的“棋风”,打球有所谓“球风”一样,练习格斗同样能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小路认为自己通过练习格斗认识到自己韧性、执着的一面,也同样意识到自己过于容易紧张、急躁的缺陷,也希望在今后的习练中让自己变得更好。

她说“大女人就该打拳”,格斗过于激烈不适合女性的说法都是一派胡言。

有时,小路会主动要求我在课后和她进行一些轻度实战。出于公平和训练效果的考虑,我往往会给自己限制条件,例如限制腿法的使用、限制击打部位等,没想到很快我就“自食其果”。只要我降低进攻的频率,即使小路被摔倒、受到重击,她也会不断组织进攻,根本不存在怕拳一说。她觉得“即使不谈防身,打拳本身也很有乐趣,被打也无所谓”。

图 /《百元之恋》

不过在本次活动中,像小路这样的年轻女性其实是少数,大多数的都是已经结婚生子的女性——由于需要承担更多的子女抚育、家务劳动,她们鲜少有自己的时间来休息、运动,更不要提参与格斗训练了。

正因如此,其中一位学员真真姐才让我觉得难能可贵。她总是带着两个女儿来参加活动。

有好几次训练过程中,她的女儿会突然钻到在练习出拳动作的真真姐面前,好奇地问道:“妈妈在干什么呀?”有时候小朋友还会去好奇地击打沙袋。但出于安全考虑(尤其是在打手靶、沙袋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真真姐和我都只能叫孩子躲远一点。可越是这样,她们越是好奇,常常叫我们哭笑不得。

当我问起真真姐来参加这次活动的理由,她答道,妈妈也可以打拳。有次,真真姐的女儿还拜托小路用拍立得拍下了妈妈打拳的照片——我想她长大之后也将会记住妈妈竭尽全力出拳的场景,知道妈妈不论在生活中还是训练中,都是有力量的强大女性。尽管妈妈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站上擂台,但是也许有一天女儿也会爱上这项运动,变得坚强又勇敢呢?

我想,格斗运动之所以区别于纯粹的暴力,正是因为不论性别、职业、年龄,只要不断尝试,你就会感受到自己变得更强、更有力,就能打出比之前更有力的一击。

虽然我和学员们在这次活动中都有所成长,但可惜,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更多的女性不被鼓励参与对抗激烈的运动,甚至担心自己过于“健壮”,有“攻击性”;而热爱这项运动的女性则需面对更多质疑和偏见。

我有幸认识一些长期坚持训练,甚至在赛事中获奖的女性“拳友”们,和她们聊起来训练的事,也常常能听到她们说自己在训练、备赛时不但要克服来自家庭的不理解,还得解决经费的问题……在国内,格斗本就是小众爱好,女性在其中要有所成就则更为不易。

从参与格斗训练到参加比赛,女性身份可能意味着处处质疑和阻碍。

电影《热辣滚烫》上映后,有男士“客观表达几个观点”。图 / 豆瓣

我们总能看到,对于已经有所成就的女性职业运动员,与她们相关的新闻下总有“家暴”“没有女人味”的评论,部分网友毫不掩盖地将她们视为“待嫁对象”进行审视。

而出于兴趣爱好或减肥塑身需求参与格斗训练的普通女性则更难以得到正向激励,还会面临“男女力量差距过大,练了没用”“歹徒兴奋拳”等嘲讽或质疑。

经济压力与性别偏见的双重排斥下,即使相比男性,女性似乎有更多“防身”的需要,但格斗领域女性爱好者与从业人员的比例仍然更小。这仿佛当前社会的缩影:系统性的排斥让更少女性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但不止是格斗,对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来说,女性都值得一个更友好积极的训练环境。希望有朝一日,更多姐妹能找到播种这份热爱的土壤,在变强的路上“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