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3-09 12:15

2月27日拍摄的江苏无锡车联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能网联汽车座舱域控制器自动化生产线。新华社 图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场内外都引发了各界的热烈讨论。

其实,自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后,全国多地就开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跟进和部署。公开信息显示,此前举行的地方两会上,全国就有一半以上的省市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的“新春第一会”上,新质生产力同样是高频词之一。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必定助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面对这个崭新的风口,各地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哪些地方有望脱颖而出跑在前面?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根据公开信息,各地对新质生产力的布局已经跳出概念层面,有了比较清晰和具体的方向。

如在京津冀,北京提出积极培育产业新优势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长三角,上海提出,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体现为: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提出,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包括要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成渝,重庆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主要锚定“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总目标,提速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贯通培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星”产业……

不难看出,在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建设上,各地的规划和布局有着明显差异,或者说侧重。其原因,或与各自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判断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地制宜,基于自身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各项发展要素资源作出的安排。

当然,差异中又可以看到明显的相同点。如都突出了科技、创新、未来等关键词,并且都是落脚在具体的产业上。

其实,在产业层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已经给发展新质生产力“划了重点”。如其中点名要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这些重点产业,在很多地方的产业规划中都已有所体现。它们基本上也是当前及未来,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哪些“硬基础”

一个地方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除了与重视程度有关,创新资源和禀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硬基础”之一。

一个地方的创新资源水平,可以从创新平台数量、人才质量,以及被国家所赋予的创新功能定位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以后一个指标为例,目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有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和西安6个地区,综合性科学中心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和西安。

这些地方在国内处于创新资源的第一梯队,发展新质生产力自然具有突出的资源、政策优势。

当然,还有不少地方正在创新资源这个关键点上加速补短板。如此次两会上,湖南代表团就以代表团名义建议,将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长株潭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而这被视为是“湖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

同样,就在前不久,厦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在增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四个方面提出16条措施,为“一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蓄未来发展新势能的接力赛按下了快进键”。

多地对创新资源和政策的积极争取,其实说明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尽管相当一部分创新资源和平台,如最具代表性的顶尖高教资源等的区域分布已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就此已经固化,而是依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增量变化空间——过去几年,深圳、重庆、青岛等多个地方在高校建设上发力,并取得明显成效,就是例证。

除了创新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还离不开一个重要资源——金融。

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的突破主要依赖于一些战略性新兴、未来产业,它们往往具有投资大、发展周期长等特点,尤其对专业、完善的金融服务有更强的需求。因此,各地的金融实力差异,也将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变量。

到底哪些地方的金融实力比较突出?可以参考一些榜单。如去年9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3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4)”显示,上海、深圳、北京进入全球前20强,广州、青岛、成都、大连、南京、天津、杭州、西安、武汉,则进入了全球百强。

从更细分的科技金融实力看,根据去年底由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上海、北京在28个国内外重点城市中位列第三、四名,仅次于纽约、伦敦,深圳、杭州、广州、南京,则跻身前20强。

可以说,那些在创新资源、金融资源等各项发展要素上结合得比较好的地区,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新质生产力,也是区域竞争的新阶段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发展史,产业变革和生产力大提升的阶段,往往是城市版图和区域经济洗牌加速的关键节点。比如,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就让一些新的“汽车城”脱颖而出。同样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窗口的到来,各地的竞争积极性也自然被点燃。

但在争相“躬身入局”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特别是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就十分重要。

举个例子,若把新质生产力完全理解为“高大上”、“高精尖”产业,从而忽视具体条件,片面追求所谓的“新赛道”,这种狭隘的认知和行动,难免会引发泡沫,最终也就影响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效,甚至伤及原本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的发展。

一个规律和常识必须被尊重:每个地方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研条件等都有很大差异,只有协调好不同产业的布局和投入,方能迸发出新的生产力。

就拿提升创新实力来说,每个地方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地方可能需要着重在科创资源上补短板,加大高校、人才等的引入和培育力度;有的要注重把自身已具备的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进行更好结合,着重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的则要借力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盯着“新”处,也不能忽视一些“基本盘”因素。如营商环境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应该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重视激励市场的创新积极性和投资热情,这方面如果没有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帮助市场主体树立预期、强化信心,势必将“拖后腿”。

此外,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各地争相发展优质生产力,对人才的争夺也将更激烈。做好育人、引人、留人这篇大文章,将更加重要。事实上,这次全国两会上,河南、浙江、江苏等多地领导干部都公开向天下英才发出邀请,这背后已经显示出明显的“抢人”意味,更多的地方都需要重视起来。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风口正在到来,这是产业变革的新窗口,也必定会是区域竞争的新阶段。谁能够“一马当先”跑在前,谁又能“弯道超车”实现逆袭,我们拭目以待。

海报设计: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