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 文学城 ( ) • 2024-03-15 00:54


在南极这样的苦寒之地,最大的问题不是寒冷,而是饮食。

我国在南极长城站的科考队员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更牛的是,这些新鲜蔬菜不是运过去的,而是从长城站内的温室里栽培出来,妥妥的原产地直供。

凭着手里的这些新鲜蔬菜,不但有旁边俄罗斯站点的朋友们过来友好“蹭饭”,时令蔬菜还经常作为礼物,促进我们与其他国外站点的互通有无。

我国传统的种菜产业,是如何“长出”新质生产力的?


在南极怎么种蔬菜呢?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用大棚。

托大棚种植的福,我们在冬天也能吃到反季节的夏季蔬菜和水果,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有保障。

长城站有一个80平米的温室,常年保持25度左右的温度。

在无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这里采用垂直种植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

再加上由中控系统控制的灯光、湿度、通风以及营养液的注入,这里面的蔬菜不仅长势喜人,而且品种还很多,有辣椒、西红柿、小黄瓜、茄子等“娇贵”的品种,保质保量,定时采摘。

南极长城站蔬菜大棚内部
南极长城站蔬菜大棚内部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大棚内部的周围还种植了一大片苔藓和小型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且净化棚内的空气,与蔬菜作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说起这一切,离不开科考队的随队医生——王征。

科考队队医王征 截图来源:上饶电视台城市报道
科考队队医王征 截图来源:上饶电视台城市报道

2012年,上饶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王征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医。

来到南极长城站后,为了解决队员们吃菜的问题,让队员们的膳食营养更加平衡,在中国人“种菜基因”的驱动下,他萌发了就地种菜的想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王征论证了南极种菜的可行性。

接下来就是寻找合适的建筑材料,跟同事们建起一个16平米的小温室。

考虑到南极的紫外线辐射非常强,地表反光也很强,王征用高透光率的中空透明塑料板作为采光材料,模拟正常阳光为蔬菜提供充足光照。

南极没有土壤,那就用无土栽培技术。

没有种子,王征就在国内精选优质蔬菜种子,通过恒温储存运输到长城站。

为了获得好收成,王征甚至给蔬菜放轻音乐。

经过几年的经验累积和技术提高,南极长城站建立起更大的大棚,蔬菜的年产量也达到900斤左右,每日的采摘量维持在1公斤以上。

南极中山站蔬菜大棚里的蔬菜
南极中山站蔬菜大棚里的蔬菜

一个医生都能在南极种菜?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也没那么难。

这里面的难点,是可持续性。

一方面,南极可是个95%覆盖冰层且几乎没有土壤的地方,平均温度为零下25℃,极端最低温度接近零下90℃,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对大棚的管理稍有不慎,所有成果瞬间清零。

另一方面,保持900斤的年产量,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长城站能做到!

其他国家的队员也想尝试,但结论是:在南极种菜实在太难了!

没点种菜天赋,真的不行。


对于中国人来说,种菜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不断进化的能力。

中国人种菜的原则非常简单:

有条件要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

城市的边边角角,绿化带里巴掌大的地方,都会有人种上菜。

即便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也不难看到有住户用花盆、泡沫箱,甚至塑料瓶种菜。

两三平米的自家阳台,就能种出辣椒、西红柿、生菜等好几种蔬菜。

赚不赚钱不重要,够不够吃更是其次,缓解“种菜焦虑”才是重点。

比较魔幻的是,重庆南岸区白鹤路一栋建筑的楼顶上,居然被开辟出2万多平方米的农场,不但收获了茄子、南瓜、丝瓜,甚至还种出了水稻,挖了人工河,养鱼、养虾……

重庆某楼盘顶层种植的农作物
重庆某楼盘顶层种植的农作物

中国人的太空梦里,也有种菜这个环节。

2016年,天宫二号的宇航员们进行了第一次太空种菜,神奇般地培育出太空生菜。

宇航员种植的太空蔬菜
宇航员种植的太空蔬菜

中国人对种菜的执念,简直就是刻在基因里,就连太空也没有放过,至于地表,那更是到处开拓了。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

恐怕谁都想不到,有一天,这里也能种出有机蔬菜。

2023年,种在乌兰布和沙漠里1000亩的有机贝贝南瓜,经过采摘、装车,已经在全国规模化上市。

乌兰布和沙漠产出的有机南瓜
乌兰布和沙漠产出的有机南瓜

去年12月,四川成都投入使用了全球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这座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农作物基地,是全球农业黑科技的集大成者。

通过国际领先的“光-温-营养”耦合调控作物快速繁育技术,这座高达20层的垂直植物工厂,实现了在垂直空间内农作物的育种、栽培、生长全过程,仅用3分地的占地面积就达到6亩地的产出效果。

有了这个技术,以后不管是在沙漠还是两极,乃至其他高寒地区,甚至是城市的中心地带都能种蔬菜,生产新鲜蔬菜水果都将不再受土地、空间、土壤、阳光照射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当然,要实现这种对农作物全天候的精准控制,农业高新科技功不可没。

万物生长靠太阳,光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

植物工厂采用LED光源,解决了普通光源“光效低、能耗高”的世界性难题。

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内部
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内部

不同植物对不同波段的光需求不同,不同波段的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也不同。

光谱分析表明,红光和蓝光主要参与光合作用,其他颜色的光则参与到植物生长的各个代谢过程中。

了解了植物对光的偏好,科研人员就能根据不同植物所处的不同生长时期来配置不同的光线。

再结合LED光源的精准控制,能让正常生长周期在60到80天的生菜,达到35天就收获一茬的生长速度。

此外,还有育种加速器。

这种新型的育种平台主要由基因编辑、植物工厂系统集成和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三大功能构成,让育种工作能在实验室中完成,大大减少田间的工作量和花费,提高了育种的精准度和效率。

使用DNA测序和分析工具,育种加速器可根据不同需求,对种子进行节水抗旱、抗虫害、抗除草剂等方向的改造或定制,满足生产上多种多样的需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焦点话题。

一提到新质生产力,很多人都会想到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其实,传统产业,也能长出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

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就拿种菜来说,中国人凭借着勤奋、创新,让这门古老的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土里种菜不算什么,无土种植蔬菜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
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

在地球上种菜不算什么,跑到太空里种菜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根据2022年的统计,中国人均蔬菜年消费量为384.2公斤,相当于每人每天吃掉两斤多蔬菜,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美国、欧洲的三倍多。

人均蔬菜消费排名
人均蔬菜消费排名

为了能吃饱吃好,中国人必须多种菜,种好菜。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蔬菜总产量为7.91亿吨,世界第一。

也正是凭借着新质生产力,中国人端稳了自己的菜篮子。

除了自己吃,蔬菜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

中国早已稳坐世界蔬菜出口的头把交椅。

2022年,我国共出口蔬菜1183万吨,只是自己消费的总量的九牛一毛,却已经占了世界蔬菜出口量的14%。

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我国蔬菜出口量最大的作物是大蒜,占全部出口量的19.1%,行销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

中国的蔬菜,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满足了其他国家人民的需求。

中国人靠的是天赋,更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