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iThome ( ) • 2024-03-15 10:33

越是结构化的资料,越是能用来支援更多样化的数据应用形式。尤其是自由书写形式的病历,想要系统化地从中取出关键资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企业得先将这类资料结构化,才方便靠程式来展开对应的任务。

对医疗业来说,病历资料的结构化,更是发展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庞大的医疗纪录,尤其是与病人诊疗息息相关的病历纪录,转换成能够支援各种运用的形式,一直是医院数位化的重要工作。这个课题,对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早在2015年,他们就开始筹划医疗资料结构化工程了。

病历结构化第一步:导入表单编辑器

当时的病历委员会成员之一,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核子医学部主治医师林昆儒分享,时任院长翁文能自国外交流回台后,对国外医院已落实病历资料结构化这件事印象深刻,因此希望长庚医院跟进。于是,找来病历委员会多位成员,组成病历结构化小组,来推动病历结构化工作,林昆儒也负责这项工作。

不过,要将电子病历结构化,是什么意思?

早期卫福部推动电子病历时,是将原本纸本的病历电子化,改由文字框栏位,来让医师输入资料。长庚医院的电子病历也采用这种设计,但这种作法,并非所谓的结构化,他们还得将文字框栏位改为表单式,才利于开发后续应用。

为发展结构化表单,长庚医院病历结构化小组先是与医院IT讨论。他们认为,要是按传统方法,由IT根据每个临床需求开发一支电子表单,「挑战很大!」林昆儒解释,因为医院病历单张种类多样,高达上百张,若由IT人员一一设计,太耗费人力和时间。因此,他们与医院高层讨论,改采另一种方法,在病历系统中导入低程式码表单编辑器,来让各科室自行设计表单,而非全由IT动手。

这款表单编辑器,也成了长庚医院第一代病历结构化的重要工具。

有了新工具后,他们订定出病历结构化的KPI,首先瞄准检查报告,要透过表单工具来将必要栏位结构化,提高报告品质。这些报告原本是条列式的呈现方式,已接近结构化,因此推动门槛低,适合作为第一波优先导入的应用类别。

后来,病历委员会进一步扩大病历结构化应用范围,开始委派医院各科的种子教官,来使用这套工具,设计出符合该专科病历审查需求的表单。

不过,林昆儒坦言,他们最初推动病历结构化的作法还不成熟,有些临床同仁因为这些额外的工作而反弹。尤其,将原本自由书写的栏位改为表单式,大大影响了临床医师的工作习惯,更不容易说服他们买单。「这个门槛很难,但却是推动结构化的必经过程,」他说。

病历结构化第二步:改良上线新工具

第一次推动经验,让病历结构化小组和IT团队重新思考,推动结构化的原则和方法。他们总结,既然临床病历记录不适合全用表单来记载,应改采另一种方法,要能不改变医师使用者习惯下,又能兼顾结构化资料收集的目的。

去年11月,讨论出新作法后,团队花不到1个月的时间,开发出第二代病历结构化工具,在今年1月上线测试,持续使用至今。「这是一个创举!」林昆儒形容,第二代工具很特别,采取主表单和子表单的两层式设计,其中主表单为纯文字格式,可以让医师自由书写,同时提供了4种方式能快速调用子表单,如快捷键、斜杠呼叫、点选范本等。

子表单,就是一张张辅助主表单的结构化表单,比如巴氏量表或其他单张。这些子表单与长庚医院的医疗资讯系统(HIS)互通,可自动带入系统已有的资料,如病人基本资讯,医师不必从头填写,只需专注于空白项目即可。

这个设计的巧思,在于子表单填写完成后,系统会生成一份子表单摘要、回馈到主表单,其它结构化资料则会传送至资料仓储,以便后续应用。「这个工作流程设计,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与IT同仁讨论的成果,」林昆儒说。

这对第一线使用者来说,不只操作上更方便,也更容易接受结构化病历这件事。长庚医院病历结构化团队甚至用Copilot,来形容这套工具,因为它能协助医师快速调用所需表单,且从1月上线测试至今,使用者接受度非常高,在医院还未正式公告的情况下,就有不少院内员工开始用。

目前,这套结构化病历工具已导入长庚医院体系的病历记录入口,不论是医师撰写检查报告、住院病历、急诊病历、手术病历,还是门诊病历等各种病历资料,都能使用这套工具。

资料治理是结构化更重要的目标

对长庚医院来说,病历结构化还有更深层的意义:资料治理。

林昆儒点出,为推动结构化病历所采用的表单,只是一个媒介,更重要的目标是实现资料治理,也就是将原本未处理过的纯文字资料,转换为高品质数据,并统一管理。

为治理这些结构化数据,长庚医院这几年来大量投资,来建置3大关键平台,包括结构化数据平台、资料治理平台和资料交换平台。

其中,结构化数据平台专门收集临床单位输入的资料,比如使用结构化病历工具输入的资料、IoT设备数据、检查仪器资料等,甚至今年,他们还要将AI产生的数据,也整合到这个平台,再将所需数据回馈到第一线临床现场,来辅助决策。林昆儒比喻,结构化数据平台就像是资料枢纽,收集结构化资料,供使用者萃取出所需的资料、整合为临床所需的资讯,来改善决策辅助。

而资料治理平台,则是用来管理结构化数据,像是版本管理、资料血缘追踪、资料维护处置等。至于资料交换平台,目的是要让结构化资料一次输入、多次运用,来方便临床多次运用相同资料。

不只如此,为彻底落实资料治理,长庚医院高层去年决议,接下来要花3年时间整合院内各个数据中台,来打破数据孤岛,让资料汇整工作可以更自动化,不必再仰赖IT人员捞资料。林昆儒表示,团队打算将这些资料串接至结构化数据平台,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今年,就是计划起始的第一年。

下一步瞄准长照、远距和病患参与等题目

长庚今年不只要整合数据中台,还要发展12道数据应用课题。其中一大题是肿瘤科的资料治理,从结构化数据中找出重要资讯,来发展不同情境的精准医疗应用,减轻医护人力负担。另一项重要题目则是长照,要导入平板类数位工具和结构化表单,来让心理师进行长者的心理评估,不必像过去先用纸本记录、再誊打到电脑上。心理师完成评估后,这些记录就可直接传送至结构化数据资料库,甚至还能连结HIS资料,自动带入已有资讯,让心理评估更便利。

还有一个重点题目是远距医疗,目标是要将山地远距医疗的纯文字病历资料转为结构化,不仅方便医师快速记录病历,还能为下一位远距医疗医师提供清楚、一致的患者资讯,不必再凭自身经验判断、照护患者。

另一大题目则与病患参与有关。林昆儒点出,目前坊间已有许多健康管理App,医院不一定要发展自己的App,而是「希望海纳百川,尽量与各个App签约,来进行资料交换。」不少患者惯用App来记录生理量测数据,若该App与长庚医院签署资料交换协议,当患者至长庚医院看诊,门诊系统就能透过资料交换,来呈现该患者的App数据,方便医师参考、制定治疗决策。

「这个发想主要来自于诊间经验,很多病人会拿手机给医生看,自己在App上记载详细的血压或血糖记录,但医师没办法直接使用。」这正是长庚医院接下来想解决的数据痛点之一。他建议,台湾政府单位能参考日本经验,鼓励医疗院所与医资厂商交换数据,来提供民众更好的健康照护。透过数据的交换,让医院更掌握患者的健康状态,更能及早干预、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恶化,还能降低医疗支出。

 相关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