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3-15 15:41

(中央社记者叶冠吟台北15日电)台语时代剧「盐水大饭店」取材自台湾农运先驱戴振耀年少时代,为追求民主热血革命,导演郑文堂与编剧陈芳齐期待作品鼓舞追梦的「憨囝」,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孤单。

郑文堂与陈芳齐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郑文堂透露,「美丽岛事件」是他长久来想拍摄的内容,在长期戒严与白色恐怖政治下,一群诉求民主自由的党外人士凝聚,盼终结党禁与戒严,是台湾民主运动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只可惜相关影视作品并不多。

在完成影集「镜子森林」后,郑文堂开始寻找合适题材,搜集资料过程,他发现了书写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耀伯」戴振耀人生故事的著作「盐水大饭店」。

郑文堂分享,在戴振耀未过世前曾见过对方几面,难以想像天性乐观、出身农家的耀伯,因担任美丽岛杂志社义工成为政治犯,被捕入狱遭酷刑毒打,三餐盐水配饭,还仍能笑著说像住「盐水大饭店」,让他备受感动,决定著手创作并邀在「镜子森林」合作过的陈芳齐参与剧本撰写。

「我想找年轻一点的编剧,过去的包袱比较多,也希望是女性,会和我的视角不同。」郑文堂透露,近年喜欢在片场观察年轻一辈的影视工作者,有机会就邀他们参与创作,当副导、摄影师或编剧,增加实战经验,「毕竟这些人未来会替代我。」

相差30多个年头的两代人亦能相辅相成,一起讲述白色恐怖下的故事。对1958年出生的郑文堂而言,这段历史和他的距离只隔了一条巷子,小时候他曾经历邻居老师莫名「被消失」;没经历这个年代的陈芳齐,则能站在年轻观众视角,思考大家到底想看、想知道什么。

「盐水大饭店」前后共修改了4个版本。陈芳齐透露,原想跟随原著从耀伯高中时期的政治启蒙刻画,或以戴振耀妻子视角切入,变成女性爱情故事,但都似乎少了点什么。最后,他们从讲述韩国光州民主化运动的电影「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得到灵感。

陈芳齐认为从小人物视角,更能拉近与观众距离,进而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抗争」,因而诞生从小一起长大、有情有义的主角群「盐水四兄弟」,用眼泪和热血构筑1970年代的台湾式革命青春。

以往她对白色恐怖的印象多是极权者手段、恐怖社会氛围或民主运动台面上人物,不大会想到其他老百姓怎么度过,「其实那个时代很勇敢的人,不一定是律师、医师,而是旁边的邻居。」

其中,原著「盐水大饭店」里最打动陈芳齐的段落,是耀伯被列为「政治犯」逃亡的一个月间,从久未联系的亲戚到陌生人都愿意帮助他,「明明被发现会很严重,理性判断帮他是很笨的事,但他们却选择这样做。」

郑文堂曾问陈芳齐,他们为什么要写「盐水大饭店」这个故事,陈芳齐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记录这段对台湾很重要的历史,期待让观众思考:「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活在怎样的社会。」

二是剧本创作期间正值香港反送中运动与泰国学运,陈芳齐认为:「民主和独裁的抗争一直在世界上发生,台湾作为曾有同样过去的国家,或许多少能告诉还在这条路上的人,他们在做的事不一定是徒劳无功,坚持下去,你想要的未来是有办法的抵达的。」

她与郑文堂想借由「盐水大饭店」,告诉为理想奋斗的人们,「当笨蛋其实是很勇敢的事情,你们不孤单。」(编辑:龙柏安)1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