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Hub ( ) • 2024-03-16 14:36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除了职场氛围吸引人才外,外资公募还急需一张过硬的成绩单。除了职场氛围吸引人才外,外资公募还急需一张过硬的成绩单。

界面新闻记者 | 杜萌

界面新闻编辑 | 宋烨珺

随着联博基金在上海开业,我国外资独资公募已增至9家,合计管理公募资金规模约为2500亿元。

这些外资公募,一方面凭借扁平化的职级、友好的工作氛围吸引了很多资管行业精英加入,“捧着金汤勺,背景‘高大上’”;一方面又面临产品发行和业绩实际表现都与声量不匹配的窘境。

是甜蜜,还是苦涩?

外资公募的吸引力

随着外资公募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展业,不少公募高管被“挖角”。

2023年9月15日,路博迈官宣赵大年为公司风控负责人。公开资料显示,赵大年曾在申万巴黎基金、钧锋投资和光大保德信基金三家投资机构任职。当年8月22日,光大保德信公告称赵大年离任。此前,他曾担任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监事、风险管理部总监、量化投资部总监兼基金经理。

再往前追溯,2022年9月份,光大保德信的“中坚力量”魏晓雪宣布离任。她曾是光大保德信旗下资质最老的基金经理,管理光大新增长混合长达9年,任职回报率为286.98%,年化收益率达到14%。半年静默期后,2023年3月,路博迈基金官宣魏晓雪为公司副总经理。2023年4月份,郭嘉令成为路博迈基金的财务负责人,此前他担任海富通基金的同一职位。

“外资公募更看重国际视野、注重海外工作或留学经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球资产视野。在筛选简历这一关,基本上总监及以上级别的人选都是至少有过同类外资企业工作经验的。”上海某金融领域猎头陈女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以富达基金现任总经理黄小薏为例,她曾任加拿大TD Securities公司金融分析师,Acthop投资公司财务总监。2003年5月加入华宝基金,先后担任公司营运总监、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2013年9月,黄小薏正式任职华宝基金总经理,至2022年4月18日离任时担任总经理近九年时间。

图:九家外资公募基本资料明细(管理规模截至2023年底)  来源:Wind、天眼查,界面新闻整理

为何这些投研人才纷纷加入外资公募的麾下?多方反馈来看,公司友好轻松的氛围、扁平化的职级、畅达高效的沟通等“软实力”,成为吸引求职者的关键因素。

“之前在上一家公司,比如有个采访活动需要某位投研总出观点支持,我需要先给小组leader请示,再向部门总汇报,最后由部门总向投研总打招呼,才能落地实施。而现在,我可以直接进投研总的办公室,当面和他沟通采访事项,这样既高效又顺畅,避免了那些环节的弯弯绕绕。”某外资公募市场营销部人士描述了日常工作流程的变化。

“我们公司人少,总共不到100个人,很多时候是当面沟通。大家都是直呼彼此的英文名,感觉很友好。”另一家外资公募后台人士表示。

高管频繁变更

虽然氛围友好轻松,但外资公募高管的饭碗并不好端。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发现,自2023年以来,先后有多家外资公募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等高管职位发生了人员更迭。其中,摩根资产管理、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都先后宣布高管人员更替。

今年2月24日,贝莱德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公告称,原总经理张弛因个人原因离任,任命陈剑为贝莱德基金代任总经理。今年年初,贝莱德宣布任命陈蕙兰为亚太区主管,任命范华为中国区负责人。2023年6月份,贝莱德原董事长汤晓东因个人原因从公司离职。

2023年6月,摩根资产管理公告称,原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王大智卸任,由王琼慧担任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该公司随后宣布,董事会已经批准王琼慧为新一任摩根资产管理的中国首席执行官,并任命王大智为亚太区机构业务主管。 

2023年7月,路博迈基金发布公告称,原总经理刘颂因工作需要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任公司董事长一职;原董事长阎小庆因工作需要不再担任董事长职务,任公司总经理一职。

而富达基金也在去年宣布,原督察长方芳因个人原因离职,陈星德接任督察长一职;阮劭龙因工作调整离任投资总监一职,总经理黄小薏兼任投资总监。阮劭龙后续被任命为富达国际亚太区投资管理部战略项目主管。 

为何高管频繁变更,是这些老江湖水土不服,还是业绩压力太大?

“不要以为老外就很佛系,他们也很卷的。”在采访中,多位外资公募的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随着投资者对“外资”滤镜的祛魅,他们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

“举个例子,现在每逢新发产品,我们基本上提前一个月就开始造势,找基金经理出来路演、接受采访等。现在新发都是先去银行和券商拜码头,蚂蚁、天天这些第三方平台则要慢慢养,毕竟个人投资者对我们还不熟悉。”沪上某外资公募营销部人士告诉记者,“在产品新发期间,最大的那个大会议室被改成作战室,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坐镇,每个大区的销售金额滚动播放。”

表:2022年以来外资公募部分高管变更   来源:公开资料,界面新闻整理

“出生在寒冬”

高管频繁更迭的背后,不尽如人意的业绩无法掩盖。

截至2023年末,三家老牌外资公募:摩根士丹利基金、宏利基金、摩根资产管理的在管公募资产规模分别为198.18亿元、680.48亿元、1305.82亿元。而贝莱德、富达、路博迈、施罗德的在管规模分别为80.42亿元、67.62亿元、102.61亿元、12.84亿元。

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权益产品出师不利。比如,贝莱德发行的首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2021年9月7日成立,由单秀丽管理。公开资料显示,单秀丽是“海归派”基金经理,曾担任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的投资经理、贝莱德资本管理公司(美国)量化风控、收益分析师。

该基金首发规模为66.81亿元,可谓是承载了市场对贝莱德的期待。不过,在市场的“毒打”之下,这只基金自成立之后接连亏损,截至3月14日回报率为-40.01%。今年1月19日,“本土派”基金经理神玉飞加入,和单秀丽一起管理该产品。自神玉飞加入后,基金收益有了起色,回报率为8.19%。

“海归派的基金经理确实不太适应中国市场,尤其是这两年的行情比较极端。”某外资公募营销部人士告诉记者。在贝莱德中国新视野的定期报告中,基金经理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我们恪守长期可持续成长股的投资理念,关注各个板块中盈利增速较高的公司,自下而上挖掘信度高的优质公司”。

“我们出生就在寒冬,没有赶上好时候。”另一家外资公募营销部人士告诉记者,“2020年以后,国内公募实现了大发展,尤其是一些知名基金经理的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很大。不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基金经理的号召力,我们都有缺失,所以只能慢慢‘养’渠道。”

外资公募业绩不佳的背后,也与其本身的策略息息相关。“中国公募市场的投资逻辑可能与海外存在一定的区别,需拿出因地制宜的策略。之前我们可能主要在主动权益产品上‘卷’,现在变成纯外资后,我们进行了一些架构调整。未来也会更加重视养老FOF和全球资产配置的发展,更重视QDII产品的布局。”一家转为纯外资公募的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坚定看多中国

虽然业绩暂时不尽如人意,但外资机构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贝莱德基金先后在2023年5月及11月完成两次增资,由大股东贝莱德集团认购新增注册资本金,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金由3亿元提升至7亿元。

2月28日,摩根基金宣布中证A50ETF顺利完成20亿元的限额,提前结束募集。在首批发行的10只同类产品中,摩根基金是唯一一家外商独资公募。

在产品设计上,摩根中证A50ETF增设了独特的季度强制分红机制。具体来看,每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ETF相对标的指数的超额收益率为正时,基金会强制分红,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超额收益率的60%。强制分红的条款意味着只要基金达到合同约定条件,就会每季度进行现金分红,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有望拥有一份可预期的现金流。

3月11日,联博基金的首只公募产品——联博智选混合正式发行。该产品从1月30日产品申报到正式获批耗时仅一周多。公开资料介绍,联博智选混合秉承联博集团特色的量化基本面投资方法,来为投资者挖掘到阿尔法收益机会。

证监会数据显示,目前仍有范达基金等多家外资机构在排队等待获批。

有基金评论人士表示,外商独资公募的陆续入场,无疑会给国内公募基金业带来新的改变与启发。尤其是在产品创新、投资策略创新上,外资可以带来新的视野,促进国内资管领域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外资的全球化布局可以帮助国内的投资者更好地投资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资产,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此外,外资公募基金还有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