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4-03-16 22:43

12月19日,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官宣有教授获选。

北京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陈鹏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张远航

张远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副主席。

张远航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环境化学,长期专注于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以大气氧化性为主线,贯通监测技术、理论探索、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在自由基化学理论创新、臭氧和PM2.5成因量化上取得了系列突破,在Science、Nature子刊、NSR和ES&T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持编写中国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2020、2023)。

张远航构建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技术体系,支撑了珠三角和成渝等地污染防控的长期实践和空气质量快速改善,助力2023年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PM2.5和O3全面达标,为国家大气污染攻坚提供了典型案例。他主持在京津冀建设了迄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星空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科研区域监测网,厘清了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回应了国家对京津冀大气重污染防治的关切。

张远航参与和承担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科技规划顶层设计,牵头编制了科技部“十二五”以来的蓝天工程重点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实施方案,致力于引领“双碳”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科技的创新和跨越。他发起了中国大气超级观测站联盟,牵头组建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推动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由科学走向实践。

陈鹏

陈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化学生物学系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交叉学科学位分会主席,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鹏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研究,提出并发展了“生物正交剪切反应”,引领其在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我国的生物正交化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

陈鹏潜心探索利用化学反应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原创路径,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通过聚焦化学方法解析生命机制的独特优势,他提出并发展了“生物正交剪切反应”,解决了活细胞内原位研究蛋白质功能机制的共性问题,开拓了生物正交反应新方向;系统建立了活细胞“正交化学工具箱”,在蛋白质机器“生理底物”的原位解析中获得重要科学发现;突破活体动物正交反应瓶颈,推动了活体化学驱动的生物药技术革新。相关工作在国际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受到了高度重视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了“活体化学反应”这一交叉科学前沿的发展。

陈鹏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美国化学会ACS Chemical Biology杂志执行主编、化学学报副主编等,在Nature、Cell、Nat. Chem.、Nat. Chem. Biol.、JAC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相关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9)、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6)等,入选首届科学探索奖和首届新基石研究员,因在“活细胞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Early Career Award(2017),为该奖项的首位亚洲获奖者。

武汉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光存获2023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稻飞虱是世界水稻生产中危害面积最大造成损失最重的害虫。何光存长期从事水稻抗褐飞虱的研究,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国际首次成功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揭示了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基础;首次鉴定了被植物免疫受体识别的昆虫唾液蛋白,揭示了细胞自噬精细调控抗虫性与生长发育平衡的机制;阐明了水稻抗虫信号通路,发现了抗虫水稻强化细胞壁和堵塞筛管阻止褐飞虱取食的抗虫机制。创制的水稻抗飞虱新种质及基因功能标记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利用,推动我国抗褐飞虱育种实现了零的突破和大面积生产应用。

何光存在Nature、Nature Genetics、PNA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抗褐飞虱基因及分子标记发明专利20件,5件转让国际著名种业企业。此前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奖项。此次何光存获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2023年度农学领域的三位获奖科学家之一。

青海大学&清华大学

近日,从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获悉,青海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梅生伟荣获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梅生伟教授是我国电力系统及储能领域专家,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大型风光发电调度与控制”学术带头人,国家能源局储能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他长期从事大规模新能源安全输送、高效消纳和清洁存储研究,提出了复杂电网自组织临界理论和大停电风险防控技术,研发了交直流电力系统连锁故障主动防御系统,保障新能源安全输送功率1.4亿千瓦以上;创立了工程博弈论学科新方向,提出了多主体、多目标、不确定系统优化调控理论,研发了新能源电力系统鲁棒一体化调控系统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场站,近三年支撑消纳风光电量1001亿度;提出基于压缩热回馈的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原理及路线,主持研制了全国产化核心装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主持建设的国家能源局储能示范工程“金坛60 MW/300 MWh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于2022年5月26日投运,成为全球首座商业运行的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引领了基于压缩空气的大规模清洁物理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机械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才,荣获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表彰其为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所做的杰出贡献。

李德才,男,1965年12月生于河北沧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现为清华大学机械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8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复旦大学

葛均波院士荣获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葛均波,1962年11月出生,著名心血管病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常委,第十五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CHART俱乐部主席,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树兰医学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成就奖。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副主编、《Herz》副主编。共发表 SCI 收录的通讯作者论文506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1部,主编《内科学(第9版)》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6项。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

过程工程所研究员曹宏斌荣获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产业创新奖)。

曹宏斌研究员长期从事重化工过程减污降碳技术与应用研究,针对有毒难降解物质因生产工艺限制进入末端导致资源浪费、污染排放难以达标和过程碳排放高等问题,突破热解络合精馏深度分离重金属-氨等关键核心技术,在煤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100余座工程实现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来源:青塔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