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4-03-20 03:38

万万没想到,《封神第一部》登陆法国,竟然火了一把。

号称“全球最大电影院”的巴黎UGC Les Halles,首日场次全部售罄,一票难求。

影院座无虚席,全程没有人去上厕所。

影片结束时,法国观众当场鼓掌致敬。

“太精彩了,比漫威好看。”

“我从没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部了。”

……

很多法国观众们,都给予影片各种积极的评价。

虽然只放映了短短两天,但法国观众表示根本不够看。

就连法国媒体都称“《封神》是个大事件”,是中国对好莱坞巨制的回应。

为啥这部电影居然可以和好莱坞巨制比肩?

只能说“工业化制作”让导演乌尔善“封神”。

你知道,国产电影是翻拍的重灾区吗?

很多票房不错的电影竟然都是翻拍的。

比如:

今年春节档的《热辣滚烫》翻拍日本电影《百元之恋》。

去年,《消失的她》翻拍自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

当然,还有很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翻拍?

创作偷懒是显而易见的答案。

在原创这件事上,乌尔善没有偷懒。

而是选择了“封神”这个非常适合改编的名著IP。

对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评价,远没有四大名著高。

鲁迅就曾批评它“幻想”、“架空”。

但这恰恰构成了电影发挥的空间。

“永恒的故事是不会过时的。”乌尔善说。

可《封神演义》故事体量巨大,怎么拍?

2016年4月,电影团队第一次见到了《指环王》的制片人Barrie。

Barrie给出的建议是“三部连拍”。

“三部连拍”的好处是:

能保证年轻演员在形象上一致;

保障技术统一,视觉感一致;

有利于剧组管理;

节省时间成本及预算,三部连拍能减少约25%的成本。

最终,剧组决定拍三部曲,确定438个拍摄日。

这在华语电影史上前所未有。

我们都知道《封神》的故事背景来自于三千年前殷商的真实历史。

但怎么融入到一部电影里?

这就需要二次创作。

拍之前,乌尔善问自己:“我要拍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

如果想拍神话史诗类电影,就必须“中国化”。

乌尔善想创造只属于《封神》的美学世界。

几经研究后,决定采用七成水陆画、三成殷商、少量宋人山水。

与此同时,创作团队也极力满足导演想法。

结合中国历史和神话,来讲述一个完整的中国故事。

编剧老师改变了原著的宿命论,强调少年英雄姬发的成长史。

既然如此,演员就要年轻、长得帅、身材好,还要能骑马、射箭、格斗。

那就全球海选吧,选拔素人演员。

剧组耗时一年,从15000人中选出1400人,再由导演亲自面试。

最终,挑选出二十多位年轻演员,进入训练营。

这批万里挑一的年轻演员,果然带来了巨大惊喜。

文能脱衣献舞,武能冲锋陷阵。

加上剧本中含有西方文化的隐藏主题:古希腊神话的“弑父”情节。

使得整部电影既有西方史诗,又有东方内核,充满戏剧张力。

难怪外国观众喜爱!

电影整个过程耗时近10年,光剧本打磨就长达四、五年。

而这恰恰就是乌尔善想要的“工业化制作”。

“在创作时,首先要有这部电影的类型意识。比如确定是神话史诗,就要按照这个类型的基本范式进行创作。”

乌尔善提及的创作层面,只是“工业化制作”的第一个层面。

《封神三部曲》方才迈出第一步。

既然决定了拍神话史诗,那么也决定了电影的创作难度。

“史诗”既表示特殊的历史背景,也代表着大规模和投资。

这就需要科学的制片管理体系,以此保障电影的大规模生产。

这正是乌尔善理解“工业化制作”的第二个层面。

他打算完全按照工业体系来拍《封神三部曲》。

简单说,就是用项目管理思路和方法来拍电影。

《封神三部曲》的工作人员登记在册有8000多人,最多时2800多人同时在组。

但却“忙而不乱”。

这就源于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的统筹规划。

在中国剧组里,常常会出现“预算不够”。

而“工业化制作”拍摄前,就必须做出项目预算。

对此,《封神》剧组堪称精打细算。

每张场景制作图都必须乌尔善的签字盖章,否则办公室不批钱。

预算分配决定了后续的工作周期。

比如,每周是单休、双休,还是拍摄一个月后集中休息。

《封神》拍摄非常高效,准点收工,不熬夜加班。

外景拍摄时,剧组会提前查外景地五年内的天气记录,做出预判,准备棚内拍摄预案。

在《封神三部曲》18个月的拍摄中,从未发生过计划外的工作停滞。

大到拍摄,小到吃饭,都需要管理。

为此,《封神》剧组还特意建了一个两层楼的餐厅。

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同时供应1400人用餐。

几千人能吃上热乎饭菜,演员要吃减肥餐,道具团队得吃营养餐……

餐厅都能一一满足。

采访中,乌尔善得意地说:“《封神》拍完后,餐厅的一个厨师,竟然被挖到星级酒店当主厨了。”

别小看“吃饭”这个管理水平,这可让导演郭帆羡慕不已。

《流浪地球》和《封神三部曲》都在青岛建了摄影棚。

因此,两个剧组常常互相探班。

郭帆说,起初压根没把吃饭当回事。

直到有一天下午拍摄时,发现群演耷拉着脸。

一问才知道,原来有人还没吃上饭,还有人饭到手就是凉的。

他才意识到“合理放饭”也是一门管理学问。

自此以后,郭帆在谈电影工业体系时,常会提到:《封神》剧组是一个典范。

乌尔善坚定走“工业化”道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技术应用问题。

这也是他理解的“工业化制作”的第三个层面:技术层面,使用先进的拍摄手法。

在好莱坞摄影棚里,通常“电脑比人多”。

像《封神三部曲》这样的大项目,必须整上各种新技术。

乌尔善很想把中国最高形态的艺术美学融到电影里。

他召集了一帮艺术家研究起山水画、饕餮纹、昆仑美学等。

由此,“概念设计师”这个工种首次进入国产电影。

而概念设计在国外电影创作过程中极其常见。

相当于建筑行业的效果图,能提前看到电影全貌。

这批概念设计师设计出了80多个角色。

以“雷震子”为例,从昆仑神话的鸟兽里找灵感,骨骼提取自《二郎搜山图》的鬼怪,而肤色是从石青石绿里提炼。

为了让雷震子更加逼真,乌尔善使用了动态捕捉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创造出最前沿的角色。

最终,在银幕上展现的雷震子不只是神话生物,而是有人类感情的神奇人物。

到了拍摄阶段,动画预览技术被《封神》剧组大量运用。

动态内容能让各部门更好把握这场戏要达到什么的效果。

在开拍前,也会拿给演员观看,便于更好理解角色要求。

而导演只需把精力集中到他需要的镜头上,减少了不必要的拍摄。

而搞这些技术,必须依赖于人。

剧组请来了浙江东阳和安徽歙县的几百名雕工艺人,配合美工部门制作场景和道具。

乌尔善说:“只有在中国这样的手艺大国,才能聚集起来这样的民间艺术家。”

这还只是传统手艺。

为了追求视效的工业化,剧组干脆成立了一家视效公司。

而这种做法,有很多成功先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亲手打造了一支特效团队。

不仅与《星球大战》相互成就,《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电影的特效都与之有关。

从而造就了今日好莱坞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工业光魔公司。

还有《指环王三部曲》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同样一手栽培了维塔特效团队。

向来为影迷所称道的《阿凡达》、《魔兽》等电影里的特效,全部出自维塔工作室。

光做特效就能培养出专业人才,还能成长为世界顶级团队。

这就是电影工业化带来的红利,超越了电影本身。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电影工业化”?

乌尔善把它拆解为三个维度——创作、管理、技术应用。

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标准”和“流程”。

“从《画皮Ⅱ》到《寻龙诀》,再到《封神三部曲》,我一直在研究电影工业模式。”

我们都知道,好莱坞有完整的电影工业化体系,成熟的制片流程和管理工具。

拍摄前,预算、时间、剧本等都能被测算。

甚至能让导演知道两年后某天下午2点,要在哪个影棚拍一个猎杀的镜头。

在好莱坞体系下,养着数以百万计的专业人才。

李连杰谈及美国电影工业体系时,大呼惊叹。

他说,每个部门就是一个产业,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光灯光师就有几万人,就连现场开车的人都有工会。

工会体系还保护成员权益,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

像很多国内剧组经常通宵作业,这在好莱坞剧组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果说电影工业化是一条跑道,好莱坞无疑是跑在前面的选手。

工业化对应的是小作坊。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的现状就是小作坊。

所以,早在2013年起,电影局就派导演去美国学习电影工业化。

乌尔善和郭帆都在此列。

学习回国后,郭帆大受震撼。

“我们是手工作坊,蹬着自行车,人家都开法拉利了。回来后,大家都想去做和电影工业化有关的事情。”

而真正逼着郭帆走上工业化,还是因为拍摄《流浪地球2》。

《流浪地球2》制作体量预估是《流浪地球1》的三倍以上。

可实操起来,可能是十几到二十倍。

比如,《流浪地球2》常驻剧组人员1700-2000人,最高峰时有2200人。

这几千人的调度,不是光靠一个大喇叭就能指挥完成的。

强大的科学管理体系,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流浪地球》又是一部科幻电影,光道具就需要近10万件。

这就需要专业团队来制作。

就拿宇航服来说,《流浪地球1》时只需要一套,还是借来的。

剧组不会制作,找来了艺术家帮忙,又拼凑出两套。

但这三套其实完全不一样。

为了防止跳戏,剧组从没让三套一起出过镜。

等到《流浪地球2》时,剧组能同时生产出21套长得一模一样的宇航服。

而这一切,其实就是工业化制作。

有主持人问郭帆:“为什么没去好菜坞‘捡现成’的?”

郭帆坦言:“人家不教我们,国内又没现成的,只能‘自己干’。”

拍《流浪地球2》时,来了二十多个电影学院实习生,跟着各部门,只做一件事,记录错误。

等到杀青那天,记了厚厚一摞纸。

郭帆发现:经验不多,全是教训。

他希望整理的资料能成为教材,形成初步工业化流程,不断迭代。

他摸索的经验能够帮其他电影人趟路避坑。

所以,郭帆经常调侃《流浪地球1》是“作坊化”,《流浪地球2》是“工地化”。

“但工地化意味着有了基础,因为在工地要戴安全帽,遵守安全规范。我们希望未来做得更好,《流浪地球2》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场地。”

好莱坞用了近20年时间,才建立起工业化标准,支撑了后来的全球化。

而中国才刚刚起步。

如果说《流浪地球2》被视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开拓者。

那么,《封神三部曲》可谓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追光者。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新生代电影人在勇于尝试;

努力用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才让全世界的越来越多观众,在中国电影里看到我们的文化。

因此,《封神》风靡法国,一点都不意外。

这再次证实了技术只是手段,而文化才是根本。

不可否认,中国电影正在走向强大!

本文作者 | 剥开的四季豆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