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 环球网 ( ) • 2024-03-22 07:05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少说话,多送弹药,”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3月15日报道,此前因为援助乌克兰问题发生激烈交锋的法国和德国领导人当天在柏林举行会晤,而居中调解的波兰总理图斯克就援乌发出了上述呼吁。2月下旬,法国总统马克龙“不排除西方向乌克兰派兵”的表态引爆国际舆论,随即遭到德国等盟国的明确拒绝,而拉动欧盟发展的“两驾马车”——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各种分歧再次引发关注。巴黎与柏林之间在援乌、对俄、对美关系等问题上的分歧究竟有多深?又是什么造成了两国立场的不同呢?

在六大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实现永远不让俄罗斯获胜并支持乌克兰到最后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魏玛三角’国家(即德国、法国、波兰,‘魏玛三角’是三国协调立场、加强合作的定期会晤机制——编者注)团结一致。”据法新社报道,3月15日在柏林举行的会晤上,法国总统马克龙这样说。站在马克龙以及波兰总理图斯克旁边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则表示,只要需要,西方国家对基辅的帮助就会持续下去。

美国“政治新闻网”评价称,上述会晤是为了缓和法德之间持续数周的争吵,两国在援乌问题上的分歧已经公开化。2月26日,马克龙打破禁忌,拒绝排除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的可能性,引发了柏林和其他欧洲伙伴的严厉批评。之后,这位法国总统多次重申自己的这一立场,并在回应德国的指责时暗讽柏林说,一些国家两年前表示永远不会向乌克兰提供坦克等装备,而现在却是在讨论如何更快更多地提供这些军援。

“这只是(德法)疏远过程中的最新一幕,”德国《图片报》评论说,虽然欧洲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法德引擎”很少像发条一样顺利运行,但也很少像现在这样发生故障,两国关系正出现“冰河时代警报”。文章列举了近些年来柏林和巴黎在多个方面的立场分歧,包括两国关于核能使用的争论日益激烈,已经引起欧盟外交官的极大不安等。

德国《柏林晨邮报》列举了柏林和巴黎在六大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包括是否向乌克兰派兵、德国是否向基辅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等。文章称,在安全政策上,作为欧盟唯一的拥核国家,法国坚持在维护欧洲安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2020年,马克龙就法国的国防和威慑战略进行了阐述,提及该国拥有大约300枚核武器。德国认为法国拥有的核武器相对较少,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威慑。在对美关系方面,德法之间也长期存在明显分歧。作为曾经的冷战前线国家,德国认为美国能保证欧洲的安全,而法国一直强调要实现欧洲的战略自主,摆脱对华盛顿的依赖。马克龙认为,俄乌冲突更加凸显了实现欧洲战略以及军事自主的必要性,而朔尔茨则利用每一个机会来强调跨大西洋凝聚力的重要性。

《柏林晨邮报》还提到,节俭的德国人最怕的就是高债务,而喜欢慷慨解囊的法国多年来一直主张将欧盟的融资置于全新的基础上,并在欧盟层面进行联合借贷。美国“政治新闻网”3月20日爆料称,根据该媒体获悉的秘密信件,法国正在推动欧盟发行联合债券,以支付增加的军费开支。这封信件内容还显示,法国正在向其他欧盟国家“推销”这一提议。值得注意的是,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法国已经代替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国,这是该机构1950年开始记录国际武器交易量以来,法国首次达到这一排名。

据《柏林晨邮报》报道,在对俄立场方面,德国和法国也各自发生了转变。2022年,朔尔茨表示俄乌冲突带来了“时代转折”,而这也是与社民党外交政策传统的决裂。自西德勃兰特政府(1969年—1974年)实施“新东方政策”以来,社民党一直致力于与莫斯科进行对话、实现和解。在俄乌冲突刚爆发时,马克龙提醒各国不要“羞辱”俄罗斯,但现在却表示“如果俄罗斯获胜,欧洲的信誉就会丧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执行所长陈旸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法德两国在很多方面的确表现出矛盾和分歧,例如在抗俄援乌问题上,法国立场相对强硬,而德国立场相对缓和。

德国《图片报》表示,德法两国领导人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也让柏林和巴黎更加疏远。文章称,朔尔茨是一位“常常犹豫不决、但基本信守诺言”的人,宁愿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不愿跨越莱茵河和卢比孔河将目光投向欧洲重要的国家。马克龙则“更喜欢宏大的姿态”。

“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近年来,关于“法德关系陷入停滞”“法德矛盾不断”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而在历史上,法国和德国也曾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一些学者和媒体甚至用“世仇”来形容两国此前的恩怨。不过,法国和德国其实源自同一个国家,即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该王国分裂后产生的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是今天法国和德国的前身。

随着历史的发展,德国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法国最大的威胁,曾3次打到巴黎。1871年1月18日,即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这也宣告了德国正式统一。之后在第一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和德国都属于敌对阵营。在二战后前五年,法国对德国表现出一种惩罚性的态度,但在1950年,因为冷战以及两国领导人对未来的考虑,法德关系出现缓和。1963年《爱丽舍宫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轴心”的形成,两国的合作是推动欧洲一体化以及维护欧洲和平的重要动力。

对于现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分歧,陈旸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两国不同的国家特性,包括法国是军事强国,而德国经济积累较深厚;法国是半总统制国家,总统的权力更大,而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总理的权力受政府内多数派的制约,在一些问题上更加谨慎;两国的战略文化也不同,法国崇尚先声夺人,德国更加谨言慎行。

陈旸表示,德法在多个问题上立场相差较大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彼此都想掌握欧洲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默克尔执政时期,德国领导欧盟度过了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现在德国由于自身经济问题和内部权力斗争,在整个欧盟层面的权威性有所下降。马克龙上台后表示要捍卫欧盟的利益,但俄乌冲突和西非的军事政变也导致马克龙的影响力受损,所以他需要在外交上表现得风格更突出一些,以挽回影响力。

在俄乌问题上,不存在深层的政策分歧与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是否派兵援乌的问题上,马克龙和朔尔茨的立场不同,是因为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相对谨慎,而法国作为英国“脱欧”后欧盟国家中唯一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会唱高调。

王义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马克龙和朔尔茨在援乌问题上出现分歧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在“欧洲的北约”还是“美国的北约”这一问题上,双方观点不同。马克龙强调欧盟的战略自主,但德国在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在美国没有明确表态北约下场的情况下,朔尔茨的表态都相当谨慎。从地理位置上看,德国距离俄罗斯较近,与德国相邻的中东欧国家更加具有恐俄情绪;法国的位置相对“超脱”,传统上更关心非洲和地中海地区的事务,对俄罗斯的感觉与中东欧国家不同。

有分析人士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因为二战历史问题,德国国内反战的声音较大,这也是造成柏林反对向乌克兰派兵的原因之一。其实,在历史上,德国与沙俄关系特殊。罗曼诺夫王朝多名沙皇曾娶德意志公主为皇后,而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是德意志一位公爵之女。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特列宁2018年发文称,300年来,俄德关系一直是欧洲政治的中心。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与沙俄以及苏联是敌人,但苏联支持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也没有导致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倒退。相反,两国关系在各个层面和许多领域得到积极发展。

此前,马克龙还呼吁通过和谈解决俄乌冲突问题,但现在对俄态度强硬。有观点认为,将于今年6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也是马克龙转变对俄立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希望通过展示对俄强硬,来向国内选民展现法国极右翼势力的“亲俄”倾向,希望选民在选举中支持执政党。

不过,据BBC分析,法国人对马克龙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支持并不像他自己想的那样坚定。法国民意调查显示,多数法国人(约68%)反对马克龙派遣军队到乌克兰的立场。尽管大多数法国人明显反对俄罗斯,但是法国舆论研究所(Ifop)的数据显示,法国人对乌克兰的支持出现“渐进性衰退”。换句话说,若马克龙对莫斯科采取新的强硬立场,并以此凸显极右翼跟莫斯科的“暧昧”,那么这种策略似乎并不奏效,因为民意调查显示,这反而会让勒庞的国民联盟的支持度增强。

与此同时,有法国观察人士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巴黎和柏林对俄乌冲突的立场没有实质性区别,都是希望俄罗斯失败、乌克兰胜利。马克龙和朔尔茨3月15日举行会晤后的表态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观察人士称,在欧盟启动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倾销调查问题上,因为德企与中企合作紧密,因此柏林对此持反对立场。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若杰认为,德国和法国在对待俄乌冲突的态度、对美立场、欧盟战略自主等重大问题上,不存在深层的政策分歧与矛盾。是否直接向乌派兵本质上是以何种方式强化援乌,只是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浅层分歧,并不会影响双边关系。陈旸也表示,法德在战略利益上没有根本性分歧,即都以维护欧盟整体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分歧,只是路径和方法上的不同。

西方渲染当前局势“与二战前类似”,不能对俄软弱

据《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观察,在一些西方媒体的渲染下,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民众认为,当前欧洲安全局势与“二战前情况类似”,因此在对俄问题上不能软弱。

徐若杰对上述现象评价称,将当前局势和二战前欧洲形势进行类比,明显是美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俄罗斯采取的一种叙事策略,意在通过激发公众的历史联想,使俄罗斯国际形象进一步受到打击。二战前,纳粹德国、法国、苏联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对国际秩序的看法上,纳粹德国有强烈意愿修改《凡尔赛条约》对其施加的束缚,希望重新分配欧洲权力;法国与英国希望“祸水东引”,对纳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把纳粹德国带来的外部压力转移给苏联,而当时的苏联则因无法得到英法共同应对问题的承诺,与纳粹德国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前与当前的欧洲形势不具备可比性”。

陈旸认为,当前欧洲局势与二战前后情况有明显不同。二战时,欧洲大陆表面上看是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深层次则是一战遗留下来的法德争霸矛盾。目前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是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之间的矛盾。此外,二战前是无核时代,现在是有核时代,双方处理矛盾的方式和底线也都不同。

【环球时报驻德国、法国特约记者 青木 姚蒙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