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3-22 11:23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荣华(1957-2023)

2023年2月20日,曾经的同窗好友张荣华走了。本当送他最后一程,但和另几个大学同学商议了一下,还是没有出现在复旦举办的葬礼上,给自己找的理由是: 这种时候荣华兄未必愿意我们去打扰他。

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从哪年起,荣华兄变得与外界渐渐疏离,不愿见人。一位过去和他关系很好老同学从澳洲回沪,很想和他见上一面,问了好几个熟人,都说已久无联系,好不容易从他复旦同事那里搞到一个电话号码,那个同事却说,″他很少来系里,见张荣华一面比中五百万大奖还难。″果然,好不容易打通电话,他说,身体不好,在浦东姐姐家养病。我们要上门探望,他坚拒,只好作罢。

荣华兄过去可不是这样的,虽然有点社恐,虽然他那对深邃的双眼不时会闪现出一丝忧郁,但他在同学中的人缘还是相当不错的,与谈得拢的人在一起,话虽不多,横议时势褒贬人物往往一语中的。他文笔好,分校历史系79级毕业纪念册的献辞就是他执笔的,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勃勃的青春气息。本科临近毕业时,同学中他最为得意。当时大学生毕业学校包分配,没有路子的人,命运掌握在辅导员手里,当别的同学在为分配蝇营狗苟,为出路忧心忡忡时,他已被复旦录取,准备读研。记得那时他正在啃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还向我推荐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日子过得好不潇洒,我辈只有羡慕嫉妒的份。

荣华兄不是考试型的学霸,更不擅长围着老师邀宠,他有点口吃,但行文流畅,才情出众,所幸李华兴老师慧眼识珠,他才有机会从分校跨入复旦校门。

分校初建时师资薄弱,历史系主任唐培吉老师经常聘请复旦的老师来分校开课。(多年后偶遇唐老师,他说你们78、79级学生当年能受到复旦名师的亲炙,是比较幸运的。) 金重远、汤刚、赵克尧、朱维铮、姜义华等名师都到分校开过课。李华兴老师当年风头正健,曾到分校作演讲,轰动一时。他给我们开过一学期中国近代思想史,每课都是全员满座。李老师口才好生了得,虽然他讲过的,基本上也全忘了,只记得期末考试前他说,我给大家上了一学期课,现在该你们给我一点东西了。你们交一篇文章上来作为考试,要认真写,我是识货的。李老师果然识货,就凭一纸作业,荣华兄欣然投身于名师门下。

荣华兄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能从农场考进分校,进而入复旦读研,用现在流行的话来形容,称得上实现了阶层跨越,李华兴老师无疑是他人生旅途上的贵人。进入象牙塔后,他似乎如鱼得水,还没毕业就在复旦学报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记得当时他背着一书包复旦学报,向昔日的同窗好友一家家赠阅大作,大家都为他高兴,感到他前途无量。那一届李老师招了三个硕士生,两个来自复旦本系,张荣华来自分校,但恩师对他似乎格外器重,经常给他压任务,他自然倾全力完成。有一次李老师乔迁新居,三个弟子都来帮忙搬家,忙了一上午后,李老师让另两个学生回校,独留张荣华继续帮他忙活了一整天,可见恩师对这个门生还是另眼相看的。硕士毕业时,正值李老师调任社科院历史所当所长,张荣华却没有跟着去历史所,而是留在复旦任教。

复旦历史系名师云集,思想文化史研究更是大师辈出。大师们显然也是识货的,荣华兄能够留校,肯定与他潜心学术肚里有货不无关系,或许也更因为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留校后,他文章发的不多,却似乎更忙了。 不知道他从大师那里学到了多少独门秘籍,从与他的交往中得知,大师们对他还是青眼有加,一位大师好像曾有意纳他为婿。大人赐,不可辞,换作他人,会受宠若惊,顺竿子上位,他却断然退避三舍,委实不恭。好在大师大度,他也一心向学,″在世时他不介入学界的是非,却在历史系最出名的两位大师和两个教研室之间游走。为他一些不近俗情的做法所困扰的前辈,提起荣华却也仅仅只是会心一笑而已。″(《邹振环:斯文荣华》,刊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23年8月23日)。

荣华兄沉湎于故纸,但并非书呆子一枚,他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人,于学术,往往有慧心独悟之语,与人际,亦不乏一针见血之论。他专攻学术史,注重学人交往中的师生关系。"注重从文人交往看学术思想之形成与嬗递。先生在课上讲五伦观念及其现代变迁时,尝言一部近世学术史大半牵涉师生关系。复谓诸多师友断交都值得细致考索,如黄宗羲-吕留良、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王国维等等,由交友或绝交适可写出一部别样的学术思想史。惜乎,先生早逝而此一著作终不见于人间。"(《邱耘:学问何以养眼》,刊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23年9月26日)。其实荣华兄如能将自己与诸位名师的交集和感受如实写出,肯定会很有意思。现实生活比故纸堆更生动,更好看,虽然忌讳也更多,但不也更有价值吗?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尽管荣华兄为名校教授,似乎混得并不咋地。有一次历史所几个同事聊天,讲到复旦历史系研究生可以自选导师,提到了张荣华。旁边一个正在复旦历史系读博的年轻人脱口而出:“张荣华在系里吃不开的。”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势利,但也多少道出了实情。世道嚣嚣,象牙塔内也不可能一派纯静,好在复旦毕竟尚未沦为罗刹国,他的才华自有同事尤其是学生的认可。荣华兄去世后,从同事学生一篇篇真挚感人的纪念文章中可以看到,人心自有一杆枰。求仁得仁,荣华兄应可无憾。

慧者多伤,天不假寿,荣华兄短暂的一生没有写出什么鸿篇巨制,但复旦还是能容忍他在学术的僻径上踽踽独行。在我等俗人看来,毕竟他在复旦分到了房子,评到了职称,可见复旦还是识货的,尽管吃不开,复旦也算无负于荣华,不过,他的学术贡献更无负于复旦,而且能为复旦历史系长脸。当然,他也根本不在乎什么吃得开吃不开,只是一味执着于自己的学术追求。

佩服荣华兄的学问,更佩服他的为人,“人”,毕竟不是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