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3-22 15:32
曹小灵的回答

这新闻看的我挺纠结的。

第一个纠结的点,法治还是人治,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这事儿的矛盾点没什么好争论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乘客没错,他的确是残疾人,而且残疾的表征非常明显,任何视力正常的人看到他的手,都知道是残疾人。

工作人员某种意义上也没错,因为工作人员在章办事。

我去武汉地铁的官网上看了看,票务规定里面写的很清楚,本地人有专门的卡,外地人可以用残疾人证换免费的票。

所以很多人在用「证明你妈是你妈」来举例子,我觉得稍微有点偏。

这事儿本质上并不是「怎么证明你到底是不是残疾人」,而是「上面明确规定了有证才能免费坐」。

现场视频我也细致的看了,最开始是一个检票的老姐说不行,要看证,后面老姐又叫来了一个带班的老哥,还是不行,说:

规定上面明确了,需要我们检验证件之后放行,这不是我们规定的。

这老哥基本就已经在直说了:别为难我,反正你的票钱又不是我赚,我其实无所谓的,规定是傻逼我知道,但规定就是规定,我是真的没办法。

当事双方都没错,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出现没有直面冲突的规定制定者身上,他们忽略了一个小概率会发生的情况,「忘记带卡但又明显有残疾特征的乘客」,应该怎么处理。

这事儿弄的我就很纠结。

因为我是觉得流程正义还是蛮重要的。

经常看各种刑侦剧,看弹幕动不动就连片的飘过,「怎么不来个大记忆恢复术」,我就后脊发凉。

仿佛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专制主体还是专制对象一样。

那同样的理论,你说工作人员从结果正义的角度,放这位残疾人进去了,那程序怎么办呢?

你说事事都人性化处理,而这人性化的要求又刚好违背了规定要求的话,那规定的意义又何在?

咱们完全可以说程序过时了、规定不全面,那需要推进的是修改条款和规定,而在修改没有完成之前,执行不到位就是完全不执行。

第二个纠结的点,基层授权的宽松度。

武汉地铁运营出来回应了,说是工作人员现场处置不周。

这话,有点恶心。

自己做规定的时候没有明确考虑各种情况,自己又没有对基层员工进行足够授权,最后出事儿了,板子依然打在基层员工身上……

而刚好,网上很多讨伐,也都是针对基层员工的,弄得我都怀疑武汉地铁运营就是看了这些评论,来了个顺水推舟。

武汉地铁很有意思,一直在和逃票做斗争。

2014年,抓住逃票的,情节严重处5倍票价以下罚款。

效果如何呢?

2016年武汉记者跑去蹲着,4号线武昌火车站,3小时发现30多个逃票的,最刺激的是一个六旬老人带着一个1.4米的小女孩出站,老人刷了老人卡,让小孩紧贴着身子出了闸机。

工作人员不干啊,说身高过了1.2米的要买票。

老人直接说,孩子我不要了,完头也不回就走。

工作人员怎么办呢?

无奈之下,只好把小孩交给老人,对老人口头教育后放行

感觉情况不对劲了,到2018年,武汉地铁上强度了,逃票最高将被处以10倍罚款,比之前的5倍罚款翻了一倍。

记者一听,有点意思,又跑去蹲着,想看看高额罚款下的效果。

结果,2小时,冒用老年卡13起,超高儿童未购票5起,一人带多名儿童进闸2起……比2016年那波还猛。

等到2021年,还来了一个猛地,武汉地铁抓住一个惯犯,两个月连续逃票,没罚款,但一次性补收1144元。

列这些流水账什么意思呢?

不是说有人用假残疾人证逃票,而是说,地铁面临的是一个高人流,以至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情况。

那地铁从商业理性的角度,不会给基层一线员工授予太大的灵活决定权。

因为如果有,一方面是很容易出现帮扶逃票的情况,一方面,就是一线员工为了避免冲突和避免增加自己的工作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看现在地铁官网上列出来的条款,全都是在尽量避免人为的干预。

你是本地残疾人,你有卡,直接刷卡就好,系统自动识别了开闸;你是外地残疾人,你有残疾人证,去票亭换一下,登记一下验证一下,给你一个免费票。

数字化、集成化,当然,也就对应了教条化、僵硬化。

这种僵硬必然导致基层员工没什么选择,只有一层一层的上报,但偏偏,武汉地铁集团又是大型国有企业,层级非常高,至少在现场带班老哥已经出来了,却依然没有自主裁量权。

那我纠结的点就是,基层授权的宽松度怎么决定。

还是那句话,松了,可能会滑坡,紧了,新闻里发生的困境会出现。

而从这次舆论对基层员工的讨伐和地铁运营对基层员工的归因,很不幸,以后还是会继续紧。

反正松了,亏得是自己,紧了,挨骂的是基层,那继续不给基层授权,自己左右都不亏。

第三个纠结的点,除了骂,还能做什么。

咱们国家现在对残疾人的保护,对无障碍的出行,一直在迭代。

但说实话,速度还不够快。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数据,说中国有3亿人需要无障碍出行。

这里不光有8900万的残疾人士,还有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他们腿脚也不太灵便了。

我觉得还需要加上一个,推婴儿车的父母们。

我不觉得自己是个道德多么高尚的人,不过还是偶尔会遇到帮忙抬一下婴儿车的时候。

甚至就连年轻人,无障碍出行也不是和自己完全不相关的事情。

我自己有次出差走的时间比较长,带了一个托运行李箱,回去的时候还一时上头买了很多当地特产,塞得满满当当的,比较重。

机场落地以后,半天叫不到车,我就想干脆坐地铁算了。

机场的入口还好,关键是到了家附近的那个地铁出口,拖着行李箱呼哧带喘的走到D口,一看,楼梯。

好嘛,又感受了一下分量,觉得我的肱二头肌不答应,又绕到A口,一看,还是楼梯。

那就硬抗呗。

走到一半,下来的一个大爷看到我在娇喘,说可以绕到另外一边有电梯。

我很感谢大爷,他的心是好的,但我卡在中间,上去累,下去也累。

最后犹豫了一下,还是下去准备坐电梯,那叫我一顿好找,藏得特别深。

我好歹还是手脚良好的,只是有点没肌肉,那遇到真正需要无障碍通道的残障人士,对这个新区域不熟悉,就很尴尬了。

这些细节,往往是需要真正的残疾人去体验,给与反馈,然后进行修改的。

不过我现在没看到类似的反馈机制。

我记得2021年央视报过一个新闻,说是一位脑瘫患者为残障人士设计的「出行无障碍」地图。

比如为了做出苏州无障碍地图,他和同事们几乎跑遍了苏州的各个角落进行实地勘察和信息采集。

身体不方便,但要去做这事儿,就因为很多具体的出行困难是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有效收集的。

所以对新闻里面这个被要求出示残疾证的情况,除了骂,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武汉地铁意识到这里有问题,需要改进。

可惜这次是通过社会舆论热点,才形成了一次有效反馈,而不是每个残疾人遇到的问题都能变成热点的。

缺的,是一个鼓励残疾人走上街头,去体验,不找茬,然后统一反馈并且反馈必有回响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