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3-23 10:24

循着百年老店“粤西楼”的招牌,走进巴洛克风格的老洋楼,踩着吱吱呀呀的狭窄木楼梯走上二楼,点上一份纸包鸡、一条葱油鱼,优哉游哉过一个中午,或是另觅一家老茶楼喝个早茶,一盅两件一派闲适,都是广西梧州人的寻常时光。广东人来到这里,感觉就像没离开广东,一切都是那般熟悉与亲切。

如果从广深为核心的珠三角出发,梧州是可以最快到达的广西城市,自驾仅需三小时。这个如今声名不彰的四五线小城,在历史上与广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因地理位置重要而高度繁荣,有“小香港”的美誉。只是,如今能够见证昔日荣光的,只剩下老城里延绵的骑楼街。

两千年古城,民国时期曾是海陆空交通枢纽

无论是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晚饭后在江边漫步,抑或是一副游客模样,登上梧州地标——珠山公园的鹤岗楼,都可感受梧州与水的缘分。

梧州古称“苍梧”“广信”,位于广西东部,扼浔江、桂江、西江总汇。因为三江汇流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建制。

春秋时期,梧州属于百越的一部分。西汉高后五年(前183年),南越国封赵光为苍梧王,苍梧王城设立于此,为梧州建城之始。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设苍梧郡,属交趾刺史部,在原苍梧王城置广信县(县城即今梧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年),交州刺史部迁至此处。

所谓交州刺史部,是指南越国发生丞相吕嘉之乱后,汉武帝在原南越国之地设置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儋耳郡和珠崖郡等九郡,并在九郡之上设置交州刺史部进行管辖。用今天的地域版图来说,交州刺史部的管辖范围包括了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梧州是这一区域的政治中心。

此后历朝历代,苍梧建制始终存在,由郡及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撤苍梧郡,设静州,同年又改置梧州,这也是“梧州”之名首次出现。

明景泰三年(1452年),两广总督始驻梧州。明成化元年(1465年),梧州为两广总督、总兵和总镇府所在地,称为“三总府”,梧州成为广东和广西的政治、军事中心。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要求开放西江通商,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此后梧州更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基地,武昌起义后,梧州是广西率先通电响应之地。

从两广重镇到通商口岸,人们对梧州战略位置的看重,总是离不开绕城而过的江水。沿着老城区的骑楼街往江边走,鸳江大桥横跨两岸,成为城市的交通要道。站在珠山公园的鹤岗楼上,可以更直观地见到鸳江大桥一带的景致。桂江和浔江在此汇流为西江,鸳江大桥正是横跨于桂江口上,桂江的弧线勾勒出城区的边缘。

鹤岗楼上望向河东地区。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鸳江这个名字来自苏东坡,“鸳江春泛”正是旧时梧州八景之一。苏东坡当年遇赦返回时曾途经梧州,恰逢中秋夜,泛舟江上时写下“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的诗句。

三江汇流带来的战略地位,使得梧州成为近代较早遭遇冲击的城市之一。1897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英国占据又称白鹤山的珠山,兴建领事署。直至1928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才将白鹤山收回。

小小珠山曾见证无数历史。山脚下的白鹤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朝年间,伴随着“三总府”的建成,珠山上修建了今已不存的“控粤亭”,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显赫地位。半山腰的英领事署旧址是一栋明黄色的英式建筑,我到访时正在整修。透过施工帷幕可以看到,这栋砖木结构建筑为拱廊结构,外立面有七根立柱支撑拱廊。

笔者2022年到访时正在维修无法入内的英领事馆旧址

1928年,也就是珠山从英国人手中被收回那一年,马君武在梧州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大学——广西大学,白鹤观前的河滨公园也被梧州政府改名为大学公园,如今马君武所题的“大学公园”匾额仍悬挂在公园牌坊之上。1932年,梧州政府在英领事署旧址附近立了一块“还我河山”石碑,领事署旧址周边也辟为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

还我河山石碑

我更喜欢山上的博物馆区。临近梧州博物馆的斜坡上,有一处中西合璧的拱廊建筑,静立于树荫之下,当年曾是建道圣经学院所在地。梧州建道圣经学院是基督教宣道会在各宣教区创办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全球第二所宣道会的神学教育机构,由美籍传教士始创于1899年,初名建道书院。1902年,梧州建道书院又设立建道女院。1937年,二者合并为建道圣经学院。1949年后,建道圣经学院迁往香港长洲。

建道圣经学院

1959年创办的梧州博物馆,以“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为主题,展品从石器时代到近代,其中不乏战国弦纹蹄足大铜鼎、东汉羽人铜灯、南朝青瓷骑士俑等珍品,展示着梧州地区不同时期的冶炼技术、士族生活和经济形态。

梧州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商贸部分,着重于梧州三江汇流、粤桂咽喉、岭南枢纽的地理地位。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在鹤岗楼上所见的景象,原本一平如水的江面上,仍有各种货船往来,拉出一条条水线。

如今水运早已失去重要地位,不过是铁路和公路运输的辅助,但在水运兴旺的旧时,梧州依托内河航运的地利,掌握了物流命脉。它上接南宁柳州桂林等重镇,下达粤港澳,也连通着中原与岭南。民国时期,梧州的地位更为显要,航运与陆运、空运相结合,形成当时中国城市少见的完备交通网络,与粤港澳的联系尤为紧密。

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可以看出,唐代到1893年,梧州水运主要工具为木帆船,但此后逐步步入现代化,珠江上名噪一时的花尾渡,曾是梧州的航运主力。1937年,在全国十大商埠中,梧州港进口货值排第9位,出口货值排第7位。

“小香港”之名也是那时得来,码头上来往的货轮、装卸货的工人、大街上遍布的洋行,还有不夜城的璀璨灯火都颇似香港。香港也是梧州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来往地,在未开埠前,梧州就与香港有贸易往来,民国时期更为频密。

当时还非常少见的航空运输,在梧州已经出现。1929年10月,梧州机场落成,也就是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在使用的高旺机场。机场落成后,随即成为粤空军基地。后来西南航空公司成立,设梧州办事处,梧州的民用航空业务也迅速发展,既有前往广州和香港的航线,也有延伸至贵州、四川乃至越南的航线。

也是在民国时期,梧州开始兴建现代公路。1926年,梧州当局制定了公路五大干线(北横、南横、西纵、中纵、东纵)的规划,并启动南横干线容苍路段的兴建。此外,在1926年至1928年间,梧州政府还先后成立苍梧、岑溪、藤县、容县、贺县、钟山和平乐等七县的公路总局。

不过梧州对现代公路的重视,早在1921年便已有呼声。当时,主持北伐的孙中山驻节梧州,屡屡强调广西发展公路运输的重要性。

中国第一座中山纪念堂

早在清末时期,梧州就是革命党人的重要活动基地。1906年,同盟会成员韦立权、谭剑英从香港来到梧州,设立同盟会秘密通讯处,以书店为掩护,秘密出售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以及各种革命书刊。此后,梧州同盟会成员还创办《梧江日报》和《广西日报》,为辛亥革命后梧州的迅速独立奠定基础。1911年10月30日,《梧江日报》出版号外,造成巨大声势,促成各界代表会议,宣布梧州脱离清廷统治而独立。梧州也因此成为两广地区最先宣布独立的城市,比广州还要早十天。

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期间,为筹备北伐,孙中山曾三次驻节梧州,筹划相关事宜。虽然三次驻节总共不过二十多天,但他对梧州城建提出不少意见。《建国方略》中也曾数次提及梧州,对其连通两广和内河大港的地位极其重视。在其铁路计划中,“广州成都线”与“广州云南大理腾越线”均经过梧州,西江航道规划中更是以梧州为中心,提出梧州与广州、南宁、柳州、桂林与香港的五条航线。

如今的梧州,与孙中山最直接的关联便是北山公园里的中山纪念堂,建于1930年,是中国最早落成的中山纪念堂,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下珠山,沿着鸳江大桥步入老城区,北山的方位大致就在老城的另一端。中山公园依山而建,山脚下直面大路的公园广场上,有一尊孙中山雕像和“天下为公”匾额,两侧对称阶梯可以登上公园。如果不想走台阶,可以沿左侧山路绕行,路口有一座三间式牌坊,上有“中山公园”四个大字。

1924年,梧州商埠局拆古城墙扩建城区时,把北山辟为市民公园。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梧州在李济深等人倡议下,决定在北山公园修建中山纪念堂。纪念堂于1926年奠基,1930年落成,公园也随之改名为中山公园。

坐北朝南的中山纪念堂位于山顶上,空中俯瞰呈倒T字型,素白色外墙,红门配红窗棂,绿树相映。纪念堂的设计者是杨锡镠,曾任《中国建筑》杂志社发行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北京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上海百乐门舞厅、鸿德堂、交通部南洋大学体育馆和南京饭店等均为其作品。杨锡镠的设计风格偏爱“中高两低”造型和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变化则集中于外立面,比如百乐门舞厅采用装饰主义风格,鸿德堂是中式风格,梧州中年纪念堂则采取折中风格。

中山纪念堂

李济深曾在演讲中提到兴建梧州中山纪念堂的原因,除了纪念孙中山功绩之外,还因为当时梧州并无集会之地,兴建纪念堂可便利市民集会。

纪念堂后的北苑,小桥流水,清幽雅致,不少当地老人在此闲坐聊天,一通地道粤语噼里啪啦,让人有置身于珠三角城市的错觉。对粤语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对此有些困惑:距离广州仅有百余公里的开平、台山等地,语言与广州话差异极大,即使是如今为广州下辖区的花都、增城和从化,语言也与广州话有些差别,但距离广州数百公里的梧州,人们的粤语却和广州话极其相似。想来当年孙中山驻节梧州时,对这乡音也倍感亲切吧。

先秦时期,百越人使用的是百越语,并非如今的粤语,与中原汉语有较大差异。粤语最初的来源,应该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通用语——雅言。

上世纪90年代,语言学家叶国泉、罗康宁合著的《粤语源流考》率先提出“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现广西梧州、广东封开)”,如今已经得到国内学界一致认可。

该书认为,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五十万大军征伐岭南,这支军队大胜后便留在岭南,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苍梧地区更是首选,因此成为中原汉文化在岭南传播的最早基地,这些新移民也成为岭南最早的“雅言”传播者。到了汉代,雅言逐步通行于苍梧郡,尤其是在交州刺史部设置于此后,苍梧地区成为岭南政治文化中心,雅言也自然成为岭南的强势语言和官方语言。

东汉末年至隋朝,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更有五胡乱华导致的大迁徙,岭南的汉族移民人数激增,梧州一带再次成为南下汉人移民的首选落脚地。五胡乱华使得中原地区的“雅言”几乎荡然无存,但在岭南却得以保留。这就使得岭南地区的语言体系与中原地区差异越来越大,最终自成体系,也就是早期的粤语。正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元嘉行》一诗中所言:“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也正是因为“粤语发源地”的地位,梧州粤语才会与广州话如此相近,属于“纯正白话”。

在中山纪念堂前的广场上,也有一座孙中山雕像屹立,望向山脚下的城市。当年孙中山曾对梧州工业期许甚高,那时的梧州,工业已经起步,上世纪30年代,梧州工业投资一度占据广西四大城市(南宁、柳州、桂林和梧州)总额的73%。

民国初期,梧州已经创办天和机器厂、广西电力厂等企业,前者被视为广西民营工业鼻祖,后者是广西电力行业的龙头。因为航运发达,梧州的船舶业也起步极早,并早早从木船时代过渡到机动轮船时代。1915年,英资的天和机器厂成立,为轮船和电船制造配件,也建造大型柴油内燃机。此后,民间资本纷纷投入这个行业,至1926年,梧州民营机器厂已达30多家。此外,围绕航运,梧州在沿江一带设置各种工业,硫酸厂、制药厂、炼油厂、火柴厂和糖厂等纷纷涌现,并形成河西工业区。

梧州人所说的“河西”与“河东”,是以桂江为界。当年与河西工业区交相辉映的,是河东商业区,也就是如今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骑楼街。

梧州骑楼街

中国最长的骑楼街区

梧州开埠后,商业逐渐兴旺,民国时期,梧州商行达到两千多家,商业资本占据全广西的63%以上,广西财政收入有30%来自梧州商业税收。1931年,梧州出口贸易总值占广西出口贸易总值的89.2%,商品出口到英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1933年,梧州进出口总值占广西的98.84%。当时的梧州被称作“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

民国初期,来自西方、港澳地区和广东的商人纷纷在梧州置办产业。为了配合城市的商业扩张,梧州从1921年起先后设各种市政机构,对街道、市容和公共设施进行规划、修建和维护。但1924年的一场大火,城中半数以上商铺被烧毁。

当时梧州房屋主要以砖木结构的“竹筒屋”、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建造成本低,但火灾隐患大,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因为房屋过于密集,救火难度也大。经此一事,梧州商埠局决定参照广州街道修建骑楼街,启动拆城墙、修马路等工程,重建商业街区。 

这个庞大的造城工程足足历时九年,1933年,总面积1平方公里、由22条商业街组成的骑楼城建成,骑楼基本为2-4层,共有五百多栋。加上周边延伸的多条街道,容纳商号1500多家,基本形成了梧州的“河东”格局。

骑楼是最适合岭南地区的商业街道特色,岭南夏季阳光酷烈,时而又潮湿多雨,骑楼外廊可以遮风挡雨,不影响商贸活动。梧州骑楼以钢混结构为主,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和南洋风格,又兼具欧洲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哥特式风格与新艺术风格。行走在骑楼街区,只需仰着脖子细细欣赏,便可见到各种西式罗马柱、拱窗、浮雕与中式牌坊、石雕、花窗并存。

梧州骑楼街

梧州骑楼街街口

各种历史建筑就这样散落于骑楼街区。仅仅一条大中路,就见证了梧州的多重历史。大中路的基督教堂建于1896年,为宣道会所有,浓缩了梧州开埠后的传教史。1910年成立的广西银行,其总行于1917年迁至梧州,后来几经变迁,1932年在大中路上建起现代主义风格的六层分行大楼,当时被称为“广西第一巨厦”,见证了梧州经济在广西的显赫地位。国华公寓是长租旅店,也是当时梧州地区最豪华的公寓,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这种居住形式在当年的香港与上海等大都市很是常见,也可看出梧州的“前卫”。抗战时期,这栋建筑在日军轰炸中得以幸存。同样位于大中路的广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旧址,最初为省立第二中学校址,1921年,孙中山曾在此发表演说,谈及领导民主革命的决心。1929年,学校改为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也是广西最早的女校。1920年建成的大同酒店,一楼为中西餐厅,二至四楼为客房,1925年,周恩来曾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

西江一路的新西路店则是当年梧州建筑的制高点,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立柱和三段式构造外立面,带着浓郁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曾享誉粤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众多名人在此留下印记。南环路的南华酒店则是李济深等人合资经营,上世纪20年代驰名两广,五楼剧场曾是罗品超、新马师曾等粤剧名伶演出过的地方。可惜抗战期间,南华酒店毁于日军轰炸,1947年重建,易名大东酒家,以梧州名菜“纸包鸡”驰名。

更让我有感触的是那些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公共设施,比如位于大东街、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梧州邮局旧址。四层高的它俯瞰呈“工”字型,顶层外墙上有“邮电局”三个大字。它建成于1932年,时称“苍梧一等邮政局”,1952年合并电话局和电报局,改称为梧州邮电局。哥特式的思达医院于1904年由美国基督教浸信会修建,为梧州地区带来了现代医学,如今是工人医院所在地。

梧州邮电局

穿行于骑楼间,各种老店铺在陈旧中散发着生活气息。1949年后,骑楼街区除了承载商业之外,也是主要的居民区。如今这里居住的多半是老人,他们坐在骑楼下聊天纳凉,享受着旧日商贸荣光的余荫。

骑楼街闲坐的人们

只是让人叹息的是,这份余荫似乎仅剩下骑楼遮阳挡雨的功能。当然,也有一些古老智慧的逝去算不上遗憾,反而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梧州骑楼二楼临街位置常会设计一个大门,又没有一般楼房的外阳台,这会让很多人感觉困惑:既然没有阳台,为什么要设计一个门?直接做成窗户不是更安全吗?

其实,它是梧州人当年兴建骑楼时的巧妙设计。梧州地势较低,河东地区三面环水,旧时常遭洪水困扰。所以骑楼二楼那些没有阳台的门实际上是“水门”,如果一楼已遭水浸,二楼就有大门可以出入,甚至继续做生意。配合水门的是外立柱上的铁环,随着水位变高,他们会将小船系在铁环上,一旦二楼也失守,水门就会变成逃生门,他们会从这里乘船离开。

骑楼二楼都有水门,骑楼外立柱上的高低铁环用于拴船

骑楼街区的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临街店铺,相比骑楼建筑外立面的特色之美,背后组成的内街则更具生活气息。骑楼纵深也使得骑楼街之间形成一条条小巷,隐藏着梧州的另一种气质。

最知名的内街巷当属维新里,它位于民主路,梧州府衙旧址、中共广西特委旧址和建于1898年的拜占庭风格天主教堂等均坐落于此,还有梧州第一家戏院——合益戏院。与骑楼一样,内街巷也有着浓郁的广州风格,就像广州西关大屋一般,有着青砖墙、趟栊门和花窗。

维新里原称合益街,辛亥革命后,梧州在两广地区率先宣布独立,合益街也取“弃旧图新”之意,被改名为维新里。

维新里

维新里一角

中共广西特委旧址

梧州与广东的相似之处,不仅在于骑楼街区和酷似西关大屋的维新里,还有令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1935年创办的冰泉豆浆是梧州的象征之一,香滑浓郁,即使一大早赶去各个分店排队,也会见到一条长龙。龟苓膏也源于梧州,遍布全城的双钱和五福堂两大品牌各擅胜场。梧州早茶文化悠久,而且相比珠三角城市,梧州生活节奏更慢,茶楼里总是座无虚席。著名的“大西北”,即大东酒家、粤西楼和北山饭店,曾经是梧州粤菜的三大招牌,纸包鸡和葱油鱼尤其诱人。

讲粤语、住骑楼和粤式大屋、吃粤菜、享受早茶和甜品,都让梧州显得“身在广西,身在广东”。尽管昔日的“小香港”荣光早已不再,但它的悠然闲适和“粤味”,仍然使之成为众多广东人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