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 ( ) • 2024-03-25 11:11
redfulice,实事求是安天下 两弹一星镇乾坤 查看知乎原文

因为对于东北来说,汤,哪怕是胡辣汤的消寒保温性能已经远远不够了。

食物的产生和流行,很大程度上要看自然条件。

滚热的清汤,抵御长江下游冬天那点寒意差不多。忘了逯耀东还是谁,写小时候在苏州,清早上学路上跑去吃一碗大肉面,学黄包车夫们那样,把肉埋在面底下吃,热汤把肥肉的油脂融化出来,面汤香腴、大肉不腻。搁北方你试试,别说肉里的油脂化不出来了,面还没吃两口呢,汤上的油脂也已经冷凝了。

到长江中游、秦淮一线,虽然还以清汤为主,就得加油加辣了。毕竟,油脂比水的保温能力强得多。

到河南,胡辣汤是勾重芡的,芡质的糊糊加上重剂量的胡椒,保温发热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再往北,冀南片吃豆沫(山东部分地区吃甜沫),有答主说甜沫和胡辣汤意思差不多,我的感觉是豆沫吃起来比胡辣汤更厚重,御寒效果更好。当然这里也有个经济条件的问题,冀南片土质相对贫瘠,农耕时代经济条件比不了河南,形不成胡辣汤用料那么讲究的小吃。

再往北,过了三八线,冀中包括石家庄,就已经改吃牛肉罩饼罩火烧了,面糊糊不行了,御寒得靠厚厚的油脂和结结实实的面饼。我们小时候天比现在冷,别说早晨,中午跑到摊上去吃罩火烧,还是一滴汤落到桌子上就是一个白圆片,吃不了几口,嘴唇上就已经结了一层牛油,要个大碗吃得不够快,吃到最后碗上结一层白油。不敢想换成糊辣汤会变成什么样。

过了保定,那就是羊杂汤的天下了,主要吃的是杂碎,重油、面饼之外,得靠吃肉御寒了,汤是随吃随添的,不限量。烧饼基本上不能泡到汤里了,不然凉得太快。山西羊杂割还搁粉条,河北羊汤没怎么见过搁粉条的,为什么?一筷子粉条一离汤就冻透了,挂在嘴巴子上冰凉的,不好吃了。

(这个地方补充一句,山西同纬度地方绝对比河北冷,所以山西的羊汤线比河北靠南。石家庄和太原纬度差不多,石家庄、保定还在靠汤上面的牛油保暖,太原已经开始吃羊杂割了。山西往更北的地方,包括张家口挨着山西那边,羊汤都不够了,吃黄米糕。黄米糕冀中这边是当点心吃的、甜口的,蔚县那边拌菜、炒鸡蛋,热量真瓷实)

真出关到了东北,嘿嘿,你看这个问题底下那么多答主,有一个答出传统关东早点了吗?我现在填表籍贯还填东北,其实我们家从东北调出来六十多年了,我是真没听老人讲过当年东北早晨有在外头吃饭的。坐得自己家热炕头子上吃点什么不好,干嘛跑外头吃去啊,东北的气候,在没有现代城市系统(如通勤制度、供暖系统、公交系统、物资供应等)的情况下,根本就发育不出来早点文化。近似糊辣汤质感的东西,也有,油茶面儿,早年殷实人家,老人自己炒点冲着喝,年轻人赶集逛庙的买一碗喝,现冲现喝,当个点心,不是防寒管饱的东西。真要在户外搁熬一锅胡辣汤卖,弄不好不够火钱。

就酱,消寒得看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