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3-28 07:06
无论最后结局为何,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刻如何帮助大家预防避免,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而是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示意图。图/取自李建璋脸书无论最后结局为何,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刻如何帮助大家预防避免,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而是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示意图。图/取自李建璋脸书

台北市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愈来愈严重,目前已有2人死亡,卫福部昨召开首次专家会议,认为致病源为米酵菌酸的可能性提高。卫福部资讯处长、台大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李建璋昨晚在脸书表示,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刻,如何帮助大家预防避免,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而是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

李建璋表示,愈来愈严重,米酵菌酸可能性提高。「虽然仙人掌细菌造成的炒饭症候群还无法完全排除,米酵菌酸的可能性在我心中却逐渐盘旋升高」。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他说,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仙人掌细菌的肠毒素(cereulide)都是粒线体毒素,粒线体是人体细胞能量的直接来源,粒线体急性损伤会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临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细菌毒素症候群很难区辨,都有昏迷、肝、肾衰竭、休克、无发烧现象,然而,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细菌毒更猛爆,所以当传出死亡、重症的愈来愈多,米酵菌酸的机会就更大。

「即使是极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李建璋表示,过去的爆发事件潜伏期范围为0.3–16小时,30%至100%会在短时间内导致迅速死亡。这种食物中毒在大陆报告,而且都和发酵食物有关,台湾、日本、韩国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也是他之前推论,将仙人掌细菌放在前面考量的原因,随著中毒规模和猛爆性程度提升,对于仙人掌杆菌而言,就极为不寻常了。

李建璋表示,报告早期是偏乡家庭自制发酵玉米粉过程污染导致,自2018年以来,则是木耳(有3起)和湿粄条(有5起)为主。困难的是,受污染的湿粄条在烹饪和食用的过程中未观察到异味、颜色和性质变化,也没有口感异常,不像一般腐败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难提早察觉。

另外,他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分布,可以从土壤、玉米、大豆,以及干燥和半干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在自家加工过程污染很难管制。

李建璋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陆传出的报告都是自家制的发酵谷物产品导致,而工业化生产的谷物发酵产品尚未被发现导致中毒。暗示著自家制造过程容易受到污染。但是台湾商家一般而言应该不会自制粄条,如果是工厂制造受污染,那么就要源头管制,扩大回收。

确诊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李建璋表示,是必须在患者或是食物细菌培养阳性或是蛋白质鉴定,确定米酵菌酸存在。治疗部分,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然而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不是细菌,光杀菌无效,如果要移除毒素,透析是一个方法却无济于事。因为只需要1.5 mg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复,是目前唯一可行」。

李建璋表示,无论最后结局为何,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刻如何帮助大家预防避免,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而是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

无论最后结局为何,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刻如何帮助大家预防避免,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而是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示意图。图/取自李建璋脸书无论最后结局为何,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刻如何帮助大家预防避免,建议短期内对于不是新鲜烹煮,而是重复加热的米、面主食应该都要小心避免。示意图。图/取自李建璋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