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3-28 11:21
虎山行不行的回答

每个人对社交的定义各有不同,就比如我很早就发现年轻一代和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理解方式不太一样。

对于我这样的老古董,有人问我社交渠道怎么划分,我想都不想脱口而出: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啊。

而对于年轻一代,尤其是95后这波陪着互联网长起来的人,他们的划分方式往往是:熟人社交和非熟人社交。

仔细想想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

我们这代人,在小时候别说网上用社交软件,当时网都没有,打个电话还两毛钱一分钟呢。

社交软件这种即时交流的互动体验对于老一代的人来说简直是社交模式跨次元的重大突破。

而年轻一代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互联网的原生一代,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就跟70后80后看待自行车和电视机一样,属于是天然存在的事物。

在年轻人的社交概念里,线上和线下的概念是模糊的,哪怕是线上,大部分聊天的也是线下的熟人,这几乎跟面对面沟通时的感觉一样,沟通的话题,甚至沟通时的顾忌都是一样的。

比方说我是一00后嫩小伙,我暗恋一姑娘,线下我见着她说话就结巴。

到了线上沟通,我跟她说话还是放不开。

也就是说,对于年轻人来说,大部分的线上社交软件,以熟人关系为主,他只不过是线下社交关系的一个延伸,其本质区别不大。

因此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把社交关系按照熟人社交和非熟人社交来划分。

毕竟在开放式社交中,既然互相谁都不认识谁,那么也就谈不上互相能产生什么实际利益的交集,大家聊天也就都能放开了。

比方说我还是那个嫩小伙,我使用了一个与熟人关系完全切割的社交平台,我遇到的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姑娘。

区别只在于我们俩都隐姓埋名了,谁也不认识谁,一个叫黄龙江戴蓝牙,另一个叫化名小舅。我当即想跟她聊聊这么高速运作的机器到底是怎么进来的。

似乎在资讯发达到过分的今天,每个人几乎都是透明人的情况下,不掺杂某些虚伪人情世故的对话,才是社交的真实需求。

拿我之前用的社交软件来举个例子,像soul没有来自熟人的压力,你不需要知道我是谁,也不用关注我在社会上扮演个什么角色,但凡咱俩有共同的话题,咱俩在线上就有缘认识。

soul能把关系和价值,由虚向实地实现出来,提供了一种即时交流的、真实的互动体验。

另外在小红书、豆瓣这种平台找旅行攻略,电影推荐,大家用这类平台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1v1的聊天关系。

这种工具属性也算是社交平台发展的趋势。

我有一熟人,98年的,自诩为自由艺术家,自己在家接一些插画的外包过得非常潇洒,从大学出来就没上过班。

从去年开始AI起来了,一件生成的图漫山遍野都是,好多他以前的老客户都投入了AI的怀抱,给这位同志的收入直接齐刷脚后跟砍了一刀,瞬间从小康生活一跤跌到温饱线。

这位同志性格内向,加上从事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团队协作,所以周围几乎是没有圈子。

跟他认识也是因为soul,他本来就是拿来当个树洞打发时间的,由于对二次元天生感冒,也加了几个二次元群组。

有次在群组里吐槽生活日益艰辛时,竟然跳出来一个平常总聊天却不知道身份的朋友,是某互联网头部公司的HR,问他有没有兴趣到互联网公司做设计。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把这位艺术家美坏了,现在已经以打工人的身份在一线城市做了半年多,旱涝保丰收地领着工资,逢人就说还是上班好,自由职业不是人干的……

我说合着您拿soul当招聘软件用了呗。

他说招聘软件他也用过,但沟通时甲方是甲方,乙方总得谦卑随和,他自己本来就不会说话,遇到这阵势直接吓傻了,所以从来都是头一轮就被刷下来的炮灰。

由这看,这种无门槛轻社会身份的社交关系搭建,确实给肚子里有货却社恐的人群带来了福音。

如果说当代年轻人在有效社交里,会考虑社交给实际生活带来价值的话,像soul这类社交软件也就具备了“先识人,再合缘,最后谈合作”的实用属性了。

前几年我还接触过一个比找工作更神奇的因缘际会。

我之前打炉石认识了一群游戏基友,现在游戏都关服了,这群人偶尔还闲聊,其中有个老兄的妹妹,有教师资格证但没有从事教育行业。

内几年早教行业不是挺火么,这个老兄的妹妹就动心跳槽了,打算去早教机构当外语老师,奈何多年不接触外语早就生疏了,周围也没有条件找到陪练口语的搭子。

那时候也是在soul加了个留学生语言互助的群组,里边就是和外国留学生互换语境的一帮天南海北各种国籍的人。

后来偶然一次机会,聊到教育机构大萧条,就有人问这老哥,说令妹现在当上外语老师了没。

他这时候才跟我讲,当时在上面认识了几个留学生,他们聊的投缘,回国后看现在旅游业又起来了,几个人商量着在欧洲开设了一个跨国旅行社,现在常接国内过去的旅行团,算是很幸运且成功的一次转型。

这个也属于跨度更大的把社交软件实用属性落地的案例吧。

至于我本人,用社交软件更偏重一个辅助效果。

我日常接触年轻人挺多,我甚至认为自己可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直到有天我发现周围二十多岁的人说话,竟然听不太懂了,进而陷入一种直面衰老的莫名恐慌。

我经常以一个装嫩的心态潜伏在大学生群组里,说话少,学习多,重点就在于通过多接触年轻人让自己与时俱进。

什么剧本杀什么city walk,都是我从这帮学生那知道的,然后在现实中跟年轻人聊天,他们说到这块,我也能恰到好处地插几嘴。

回归到主题,若问年轻人究竟想在社交软件中得到什么?

我主观的答案是:

凡是在现实生活中求而不得的事物,人们都希望通过社交的途径来间接实现,包括但不限于年轻人群体。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貌似因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开放,几乎人人都能突破自己的信息茧房。

但实际上,由熟人社交搭建的,新的信息茧房同时也产生了。

不信你想想,你在常态生活中,是不是每天遇到的人,沟通的内容,社交的半径乃至于大数据给你推送的信息流,几乎都处于墨守成规的循环中。

我们希望突破圈层得到圈外世界的描述,得到更真实的感情互动,甚至得到新的谋生机会,往往是难度颇大的。

因为我们熟悉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若干个已经烙实的标签,人们很难畅所欲言地展示自我和描述梦想。

而在线上社交更像是人与人之间去标签化的真实自我表达。

在真实且没有强目的的对话中,许多基于互信的,机会也就萌生出来了。

社交软件能给予人们的,更像是以分享筑基,以真诚夯实,最终以信息交互为车马,驶向现实世界的一条高速路。

这是社交的初心所在。

亦是社交的终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