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吴证券宏观团队分析认为,买卖国债长期以来是央行分内的工作,但是在特殊的时点确实容易让人读出特殊的意味。

• 中国领导人去年有关央行买卖国债的讲话引发热议
• 央行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并非“禁区”
• 但量化宽松(QE)不会有
• 央行或更青睐结构性工具配合特别国债发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一句“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讲话引发了市场大讨论。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国债并非“禁区”,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空间来看,目前尚未到央行祭出该手段的时候,所谓的中国版“量化宽松”(QE)暂不会有。
他们并分析称,不可否认的是央行购债会是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弥补基础货币缺口和调节市场流动性,稳定经济;但鉴于目前国内降准降息的空间仍然充足,货币配合财政的诉求下,央行可能更倾向于出台定向定量的结构性工具。
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有关中国央行买卖国债的评论并不意味着量化宽松,而是为了改进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从使用央票、逆回购等转向通过使用国债交易控制金融环境,而这是全球中央银行的标准做法。
“并不是指在一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因此不是量化宽松或财政赤字货币化(MMT),”该报告称。
东吴证券宏观团队分析认为,买卖国债长期以来是央行分内的工作,但是在特殊的时点确实容易让人读出特殊的意味。
该券商称,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卖国债并不是禁忌,放在当前这句话更现实的意义可能在于,央行今年在流动性层面会更加配合国债的发行,以及为超长期国债的定向发行留下空间。
南华早报周四稍早引述近期出版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的讲话摘编一书指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华泰证券固收团队亦认为,央行本来就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的,但一级市场购买国债是不允许的。据央行官网“公开市场操作概述”: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该券商并称,买卖国债显然可以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必要补充,现行制度也是允许的,但赤字货币化底线依然存在,无需过度解读。
之所以当下央行购买国债的评论引起市场轩然大波,主要是由于今年即将开始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而市场一直在等待具体的发行方式,以期据此作出投资决策。
花旗分析师Philip Yin撰写报告表示,中国央行购买国债是提供永久性流动性的合理举措,尤其是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可能在未来几年触底之际。
报告称,虽然这可能是一个中期计划,而且量化宽松(QE)或者财政赤字货币化(MMT)在现阶段可能有点夸张,但中国央行购买国债有助于提高市场对流动性以及消化未来国债供给的信心。

货币配合财政工具箱仍充足

结合海外经验,东吴证券认为,当前可能还未到央行大规模直接购买国债的地步。美、日主要通过二级市场买断式购入国债,一旦开启就难以退出,这些国家央行开启购债的时点有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宏观经济承压;二是央行已经没有降息空间;三是央行购债或有“路径依赖”。
该券商的报告并提到,“增加国债买卖”,绕不开“管住货币”的大前提,货币信贷的方向是“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结构上有增有减”,这都说明了货币政策更多注重的是结构上的优化以及工具箱的完善。
中信证券固收团队此前亦有报告称,QE虽然有助于改善当下经济痛点,但并非必需品。尽管法律并未限制央行在二级市场交易国债,但考虑到不搞大水漫灌的原则,以及当下政策利率水准,国内采取QE可能还面临较多掣肘。
该报告并认为,相较于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类似于上缴利润、SPV(特殊目的实体)等“类QE”措施同样可以起到货币支持财政的作用。往后看,随着财政扩张引起的问题深化,不排除央行会推出更多相对定向定量的支持财政资金的创新结构性工具。
上海一银行研究人士称,这本就是去年的讲话,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到现在,央行各项政策操作和官员言论并未有过相关暗示,直接二级市场买债可能时机还不到。
“央行最近已经多次说了降准还有空间,我觉得这应该就是给大家吃定心丸的,肯定是有所指,那就是后面的特别国债发行,”他说。
继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提到“后续依然有降准的空间”,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周一再次表示,未来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将结合调控形势需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中国央行最近一次在公开市场进行现券买卖操作时在2022年12月12日,当日央行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买入7,500亿元特别国债,而此前一日有同等规模的特别国债到期。
中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内将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超长期特别国债,助力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此外新增地方债规模亦小幅提升,将合力为达成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托底。

文章来源: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