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3-30 07:30
吉田明裕(右)说,近2年台湾无印良品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开发在地化产品,让品牌更深入人心。商业周刊提供吉田明裕(右)说,近2年台湾无印良品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开发在地化产品,让品牌更深入人心。商业周刊提供

【文●陈盈萤】

走进日系品牌无印良品(Muji),你会发现,他们的店铺占地面积越来越大,从过去常见的一百五十坪左右,开到高雄大立旗舰店的八百七十坪,屡屡刷新纪录;它也在去年,缴出年营收约七十亿,双位数成长的好成绩。

种种成绩的幕后功臣,不只是服饰、家具等高单价商品,还包括他们近年花更多心力的「在地食品开发」。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近几年,来到店铺你可能也会发现,他们越来越有「台湾味」。例如,夏天,你可以买到剥皮辣椒汤底;冬天,则有姜母鸭料理包。连同巧克力,他们也推出金钻凤梨、文旦柚皮果干口味。浓浓台味热销,就连日本观光客来台也会指名选购,甚至还吸引日本媒体主动邀约报导台湾无印良品开发团队。

周周推在地口味新品 占比七成撑起大店门面

纵然食品仅占台湾无印良品年营收约八%,但却有两个大功用。一是能大幅增加贩售品类,撑起大店的门面。目前,在地食品已占总食品类七成,较去年提高两成,且几乎周周推出新的在地食品,每一年至少再多一百项。

否则,在台湾还没有开发在地食品前,全得倚赖日本进口,容易受进口法规和航运影响,食品品项数不超过两百项。台湾无印良品董事总经理吉田明裕接受商周专访时坦言,那时的食品区就像「点缀店铺的小角落」。

第二个功用,则是吸引顾客回访的带路鸡。食品是高频率消费,不只回购率高,还可以助攻其他高单价品项。「因为吃,是每天需要的,所以你可能想到什么好吃、缺了什么,就会随时过来买回家,就有机会把无印良品,跟台湾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一起,」吉田明裕说。

但,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时,往往容易深陷产品定义不清、品牌模糊的窘境,以致新产品少了特色,或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失去了本来的企业价值与灵魂。

那么,无印良品究竟是怎么做,才能连街头小吃,都能打造出品牌的质感调性?

其实,想打造「无印风」的产品,不是全部换成土色包装、改印黑体字就好,而是更在味觉、触觉等五感上,许多看不见的细节,都注入品牌理念。甚至在过程中,清楚自己是谁,拒绝市场的诱惑。

关键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符合品牌印记

一般人以为打造新产品、维系品牌调性,是从外观、设计等地方著手。但无印良品打造新商品,是连看不见的「口味」,都要符合品牌形象。

例如,为了维系品牌简单、素朴的形象,像是近来话题度高的高钠蒟蒻,他们也不跟风开发。

而开发零食时,他们会以呈现素材原味为优先考量。例如一款焦糖玫瑰盐爆米花,团队便刻意降低砂糖比例,让甜度是市售的三分之二。

可是要做到这件事,不是标榜调味减量就能让消费者埋单。和他们长期合作的食品工厂行销经理说,工厂的自有品牌也曾贩售这类商品,但消费者却嫌口味不如预期,销量极差。当初他们也多次想劝退客户,没想到,无印良品却卖出好成绩。

这是因为台湾无印良品的在地食品开发团队深谙,他们开发每一支产品时,都是在贯彻消费者心中已有的品牌鲜明印记,「如果太甜或太咸,我们的客人也会写信给客服给建议,」无印良品商品企画室总监王慧贞说。

关键二:换位思考,找出消费者也说不清的纠结

该品牌对自家产品的定位甚至有别于其他品牌。例如,他们明文规定,不做勾起消费者「非这个不可」的强烈嗜好性商品,但要提供消费者心中「这样就好」的产品,目的是带来理性的满足感。

举例来说,无印良品商品部食品团队经理许巧颖就经常把自己当作消费者,刻意把尚在开发的食品,放在办公桌周边,测试自己能不能在打开后,就把零食一口接著一口吃下肚。

当有罪恶感出现,她就会扪心自问:是因为零食拿在手里黏黏的?还是因为包装分量太大?或其他原因?

王慧贞补充:「有时候,零食虽然吃得很开心,但心里总会有隐隐的罪恶感,这时候就要把心中的『小魔鬼』抓出来,看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

例如,他们抓出爆米花沾手黏腻,让人罪恶感大增,无法吃完整包样品,吃到一半丢掉浪费。于是他们再请工厂减少爆米花外层的裹粉,经过几次尝试,拿起来的触感就相对他牌较不黏腻,更容易整包吃光。

关键三:接触消费者最后一哩路不能松懈

当在地食品顺利开发、上架,开发团队还会再制作一份「产品知识」文件,发放给全台门市店员。

目的是让种种产品开发的巧思与苦心,能透过店员转译,被顾客理解,甚至透过这最后一哩路放大品牌价值。

许巧颖打开笔电,秀出「啤酒」的产品知识文件为例说明,团队不只透过文件,向店员介绍洛神花、荔枝等鲜酿啤酒口味,他们连最刚开始的产品开发理念,甚至是精酿啤酒的原料、常见的啤酒名词,像是国际苦度单位等,都会运用文字和表格解说,让店员带得走这些知识,与消费者沟通。

这样一来,店员在门市面对消费者的各式疑问,就能游刃有余,更可以透过店员这个最后实际跟消费者接触的介面,为品牌加分。

吉田明裕表示,他和团队都希望透过在地生产打破台湾消费者对舶来品的迷思。「我们更希望消费者,是因为相信无印良品这个品牌,才会相信由我们台湾团队开发的在地美食。」

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暨研究所教授林俊升观察,无印良品这个品牌,重点其实不只是产品的设计风格,更是关于生活哲学的坚持。「他们抓住的是,每个人都有低调谦和的一面,而当你的品牌理念、基调特性好好发挥,长久坚持一致,就会更容易攻占消费者的心中认同。」

他认为,无印良品的在地化,能让消费者感受恰如其分,背后重点是将精神渗透进每一个工作环节。当品牌有如此深度,消费者自然能感受得到,也会向往这类产品充斥在各个生活场景。

虽然看似细琐,但一个品牌能否走得长久且被喜爱,正是即使跨进新市场、开发新商品时,在一连串的取舍与细节都内化品牌价值,不轻易松手。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研究:觉得自己地位低、没权力的人,说话更常出现「这个字」

求职季看了无数履历⋯公司CEO不藏了:雇主最想看的内容,其实很简单

「吃素」英文怎么说?不是eat veget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