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3-31 10:52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荣华于2023年2月因病逝世。张荣华教授治中国史学史和中国近代学术史,见解深刻而惜墨如金,整理与传承他的学术遗产是学界同人共同的关切。

2024年3月30日上午,张荣华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沉潜集——张荣华教授学术暨纪念文集》新书首发式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举行。文集收录张荣华教授论文、杂文、书评、文献整理例言等文字48篇,纪念文章19篇,末附张荣华教授学术年表、授课大纲等。追思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盛晓蕾、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文编辑室主任陈军、《沉潜集》执行主编钱益民分别致辞,张荣华教授的同事、同学、学生以及家属先后发言,追忆他为学、为人的点滴,缅怀纪念这位沉潜于书斋的纯粹学者,向他致敬,亦向共同的学术理想致敬。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邹振环表示,张荣华教授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学问”,不能全然以世俗的人情世故来理解他。他与姜义华先生共同完成《康有为全集》,参与朱维铮先生的马相伯研究,“在两位大师和两个教研室之间游走”,纯然以学术的追求为导向。他诚恳的为人亦得到前辈、同侪的认可。邹振环教授的回忆文章《斯文荣华》收录于《沉潜集》,他在文中写道:“在任何时代,做一个象牙塔的纯学者很难,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更是难上加难。荣华兄一生则坚持做一位象牙塔里的纯学者。”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清在缅怀张荣华教授的发言中重点讨论了后者的“为学”与“为人”。他指出,张荣华教授的治学承袭了复旦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传统,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思想文化史是一门横跨古今中外的学问,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献是复旦思想文化史训练的系统和传统。纵观张荣华教授的论文目录,第一个阶段是立足“中外”寻找问题——《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文化意义》《功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严复的“运会”说与文化观》等文章,均是涉及中外的宏大视野,通过中外文本了解思想学术史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阶段为打通“古今”的努力,也是张荣华教授学术日渐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他关于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研究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这种广阔的视野,对中外古今的关注,始终贯穿他的研究,以及他备受欢迎的课堂。《沉潜集》收录了张荣华教授精心设计的讲课提纲,也期待未来能将他的讲课内容加以整理,呈现更完整的讲稿。

谈及“为人”,张荣华教授在生活上的不拘小节以及随之而来的困顿与曲折,已为众多师友所追述。章清教授表示,简而言之,张荣华教授在生活上是一个“需要特别关心的人”。在升等的问题上,没有专著的张荣华老师在历史学系的全力争取之下以《康有为全集》的整理编纂获评教授,也体现了复旦学术环境的包容。“我们要做的,是去了解一位学人需要怎样的学术环境,如何去提供、维护一个好的环境,关心学人、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得到帮助,延续好的传统。在任何学术机构,爱护学生、老师都应该成为其传统。”

最后,章清教授表示,张荣华教授应“近代中国研究书系”“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两个系列之约而写作的书稿,一部与康有为、章太炎有关,另一部与钱玄同有关,可能已有初步文稿,有待进一步整理发现。“张荣华教授成长于复旦思想文化史的传统之中,我们今天缅怀他的为学、为人,也寄望于同人、同学共同努力,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这是纪念故人最好的方式。”

复旦历史学系傅德华教授、李春博老师表示,张荣华教授生前在历史学系资料室借阅书籍、默默做学问的身影令人动容,张教授去世后其家属向系资料室捐赠的大量图书更为本系的图书资料建设做出了特别贡献,是留给历史学系、留给后人的财富。历史学系系友张国伟则以邻居和朋友的身份,回忆了这位熟悉又陌生的、埋首学问的邻居。张荣华教授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施扣柱、钱浩然、俞慰刚,指导过的学生钱益民、陈江明、崔庆贺、李路,以及曾是学生、后来成为复旦同事的刘金华、孙青、张仲民、章可、楚永全、任宏,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沉潜集》责任编辑史立丽等先后发言,回忆与张荣华教授相处的点滴,回忆课堂上的金句,病榻前的问学,回忆他对身外之物的淡漠,对同道中人的热忱,回忆好学、深思、活泼、深受学生爱戴的“荣华哥”。

张荣华教授家属最后致辞,向出版《沉潜集》及组织参与追思会的各方致谢。家人眼中的张荣华教授勤勉、勤恳、努力、向上、善良但不善表达。家属表示,“沉潜”的确是最贴近他的特质,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作为曾经的家庭成员。

缅怀这位纯粹的学者、至真的人。

《沉潜集: 张荣华教授学术暨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