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01 12:21

4月1日,上海共有5位红十字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也是上海市红十字会下属中华骨髓库上海市分库历史上首次实现单日5例捐献。当日,在亲友陪同下,5位捐献者分别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了整个捐献过程。

当日8时30分左右,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看到了其中3名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姚支铜。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图

“曾有一名血液病患儿让我印象深刻

作为其中1名捐献者,来自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姚支铜今年31岁,他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16年5月,他就和多名同事一起报名参加了医院团总支部组织开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在2024年春节前接到了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随后配型初筛成功。

“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接到了诈骗电话,因为来电显示是个陌生号码。但随后跟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比对了个人信息和登记捐献时填报的信息,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实现捐献的可能性。等了近8年,终于可以实现捐献了,当时我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姚支铜坦言,作为检验科的一名检验师,他经常要和血液“打交道”,对血液病患者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感。

姚支铜谈及,曾经有一名5岁多的血液病患儿让他印象深刻,这是他在刚参加工作时候遇到的。“有一段时间,每次我值夜班的清晨,这名小朋友都会来我这里验血常规,每次他都不哭不闹,还很有礼貌,积极配合检查。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了,那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我常常想着,或许他配型成功完成移植,就可以健康生活了。”

即使过去了很多年,想起这一段经历都让姚支铜心绪翻涌,尽管已经不在临床一线工作,但如今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别人帮助,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跨越8年的一场约定,我的妻子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很支持我的捐献工作。”姚支铜表示,自己的捐献行为也得到了所在医院领导和科室的支持,“我从4月28日就来医院打动员剂了,捐献结束后,医院也希望我能好好休息,帮助我协调了工作排班时间。”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沈强。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图

“每天锻炼2小时,捐献前各项体检指标达标”

另一名捐献者沈强今年34岁。早在2008年读大一时,他就已经在学校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完成了登记捐献工作。今年2月,沈强因有事忙碌,一段时间里未携带手机。当他终于得空打开手机时,才看到一个陌生电话的多次未接来电,并立即回拨过去。听到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需要征求捐献意愿时,他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

沈强坦言,自己在大学毕业时就曾接到过一次初配成功的电话,然而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现捐献,多年来一直有所遗憾,“没想到十几年后,还能有这样的一个机缘,对我来说将会是一段很不同的经历和缘分。我是一名党员,有事要能上、敢上,而且这是一件既光荣又有意义的事情,我能用自己的一份爱心,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一个患者和他的家庭,为生命接力。希望一切都越来越好。”

为了能够捐献,沈强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开始我还担忧自己的体重,在接到电话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基本每天锻炼2个小时,直接瘦了15斤左右,捐献前的各项体检指标都达标。”由于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采取的是“双盲原则”,即捐献者与受捐者对彼此信息互不知晓,沈强告诉记者:“我只知道对方是一名白血病患儿,也希望我的这次捐献行为能给这名患儿带来‘新生’的希望。”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许熠昕。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图

“通过捐赠行为,自己爱上了运动”

而今年29岁的许熠昕是一家网络信息公司的程序员,他的老家在江苏徐州,因工作调动从2023年从江苏来到上海外高桥工作,他也是该公司第一名造血干细胞捐赠者。“我的妈妈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自己也曾在疫情期间担任社区志愿者。当时是我妈妈陪着我去参与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招募活动,完成献血后,留存了血样,我也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志愿者。没想到去年10月就接到了电话,整个配型初筛、捐献过程很顺利,在捐献前我也一直坚持去世纪公园附近跑步,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许熠昕笑着说,通过这次的捐赠行为,自己爱上了运动,可以说,“这既帮助了他人,也帮助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

造血干细胞采集前,捐献者合影。上海市红十字会 供图

上海市红十字会透露,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已累计为12.15万位血液病患者提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检索服务,实现了1.7万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在上海,约有18万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上海市分库。

上海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捐献者和患者之间的HLA配型相合概率非常小,小至几百万分之一,且患者在经历清髓化疗过程时病情多变。此次4月1日原定有6名志愿者捐献,但其中一位志愿者因与他配对成功的患者在清髓过程中出现病情突变,不得不终止了捐献者的采集。

“每一名捐献志愿者都可能是救助患者的唯一希望。迄今为止,全球100多万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成功案例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安全、科学、无损健康,我们也呼吁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这一捐献志愿者队伍。”上海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