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生活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4-01 16:38
台北远东百货A13「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5人加护病房治疗中。王必胜表示,米酵菌酸的产生需满足3条件,包括特别细菌、温度环境与介质。本报资料照片台北远东百货A13「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5人加护病房治疗中。王必胜表示,米酵菌酸的产生需满足3条件,包括特别细菌、温度环境与介质。本报资料照片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延烧,目前累计31例个案,其中14例个案检验「米酵菌酸」为阳性,不过,马籍国立清华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学系副教授黄贞祥在脸书发文,直言这种危险毒素Bongkrekic acid在中文被译为「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错误,应是从对岸抄来的,应译作「椰酵菌酸」才更为正确。

黄贞祥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现居台湾新竹,他说,Bongkrekic acid其原文名称来自印尼用椰子渣制作的天贝tempe bongkrek,因此,他主张Bongkrekic acid应译作「椰酵菌酸」较正确。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黄贞祥指出,Bongkrekic acid甚少在大米制品产生,而是在椰子或玉米制品中产生,和大米几乎无关,译作「米酵菌酸」不仅不对,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恐慌。

再加上,产生Bongkrekic acid的细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一个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其致病变种名称cocovenenans来自拉丁文,其中「coco」通常指的是「椰子」,而「venenans」意味著「有毒的」或「产生毒素的」。

黄贞祥说,在马来西亚,食物中毒十之八九和椰子制品有关,他们从小就被教导椰制品要选吃卫生良好的,并且保存不易要迅速食用,因此译作「椰酵菌酸」才符合其原名出处、致病变种的意思,并且有公共卫生上的意义,他呼吁,卫福部和农业部要审慎考虑统一和规范这个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