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4-02 13:14

4月1日至6月30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呈现。该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和法国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以下简称凡尔赛宫)联合主办。展览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展现200件文物精品。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古意盎然的故宫文华殿呈现一片浓浓的中法文化交流氛围,文华殿红柱、花砖、斑斓的天花彩画掩映在照亮展品的星星点点的灯光中。

展览带领观众穿梭回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的中国与法国宫廷。这一时期是法国王室及其宫廷对中国文化兴趣最为浓厚的时期之一。大量中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法国宫廷和贵族的收藏视野,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波及欧洲的“中国风艺术”创作风潮。法国宫廷保存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物品以及法国本土创作的中国风艺术作品,成为了解此一时期中法关系和艺术交流的重要物证。

中国宫廷对于风潮涌动的国际世界也给出自己的回应,自路易十四派出“国王数学家”来华以后,大量法国耶稣会士东来,很多法国人长期在此服务,他们对清代宫廷在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编绘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乾隆末年。

展览呈现在古意盎然的故宫文华殿,文华殿红柱、花砖、斑斓的天花彩画掩映在照亮展品的星星点点的灯光中。整体氛围宁谧沉静,开篇及展陈中涉及古画的部分考虑文物保护的需要,灯光均较暗,需要驻足细看;而来自法国宫廷色彩绚丽、雕金绘彩的瓷器则被照的光辉夺目。

展览现场还复原了路易十五王后玛丽·菜什琴斯卡的“中国人厅”。

“中国人厅”是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该房间在王后授意下以中国风格为主题经过两次重新布置。一次是在1747年,房间壁板上的图案为中国风格的“印度”壁纸,成为一间“中国厅”。另一次是在1761年,王后向当时国王藏品厅的画家们定制了8幅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活动的巨幅油画,装饰整个房间,“中国厅”变成“中国人厅”。王后本人也参与了这些画作的创作。房间内还配以珍稀瓷器和非常漂亮的大理石花纹漆家具,成为当时凡尔赛宫中国风格房间的代表。

展览以“龙与百合花的相遇”开篇。

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标志,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

这一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国王数学家”到达北京,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正式开启了中法间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中法之间的交往呈现出两国宫廷始终高度关注积极推进、以科学和艺术交流为主旨、以服务清宫的耶稣会士为沟通桥梁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与历史著作的西传,促成了法国近代汉学的诞生。

西方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于帝王形象的呈现上。一件清人绘乾隆帝古装像轴,画中人物的脸部由西洋画家郎世宁绘制,而人物的服饰、背景则由宫廷画家金廷标所绘,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体现。

清人绘乾隆帝古装像轴

一件雍正帝洋装像屏则更鲜明地体现出西方的影响。画中雍正帝的穿戴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影响,绘画表现方式受当时欧洲流行的“扮装舞会画像”的影响,同时也显示了雍正帝内心标新立异的特质以及清代宫廷对欧洲时尚的浓厚兴趣。

雍正帝洋装像屏

另有一件清人绘康熙帝常服像轴则呈现了帝王青年时期习书的场景。

清人绘康熙帝常服像轴

同一时期的西方绘画的部分,约1672年的法王路易十四肖像精细而丰富。画面的上部是路易十四画像,人像下方有代表艺术的乐器和代表科学的地球仪等科学仪器和书籍,彰显其作为艺术和科学保护人的身份。路易十四以科学为途径与康熙皇帝建立联系,他派往北京宫廷的5位传教士即是以数学家身份出使。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传教团取得了丰硕的交流成果。

1672年的法王路易十四肖像

法王路易十五肖像

伏尔泰肖像

现场还有一幅大尺幅的万国来朝图,有趣的是,画中很多西洋来使举着不同国家名称的旗帜,其中一面写着的就是“法兰西”。

万国来朝图

万国来朝图

万国来朝图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表盘中心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国王室标志,表壳中央开光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像,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一条中式五爪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展览中方策展人郭福祥推测,此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是两位帝王之间交往的重要物证。

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

来自凡尔赛宫的银镀金壶是暹罗使节进献给路易十四的金银器中现存的唯一一件。其形制为中式,银质錾刻,饰有镀金高浮雕人物、鸟兽、花卉与宝塔图案。路易十四和1793年大革命政府曾先后下令熔化金银器,此壶两次幸免于难。“虽然是暹罗使团的礼品,却来自中国,是目前所见非常早的岭南地区外销银器实物”,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郭福祥介绍。

银镀金壶

展览的第二单元名为“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分为“礼品和定制”“交汇与新创”两个章节。清代宫廷收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种类丰富,或来自两国交往的礼品,或来自传教士的贡献,或来自两国之间的贸易。

同时,随着中法交往的不断深入,不乏清宫向法国订制物品的情形。清宫内有诸多受到法国技艺影响或带有法国文化印记的器物,中法两国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在紫禁城内密切互动,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新创意。

铜镀金圆规矩箱表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故宫博物院藏

展览中有一组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1775年,乾隆命人将10件康熙、雍正款瓷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仿制,并落“乾隆年制”款,同时还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下单”。3件花篮,从左到右,依次为法国造、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的。

类似的清宫“海淘”瓷器还展出了两件。款识是外行人最容易分辨瓷器产地的方式,比如画珐琅白地蓝花壶有“乾隆年制”款,但书写歪斜,“制”字还有缺笔,应是法国工匠仿写汉字所致。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的壶盖沿内侧有金匠标章、巴黎地区征税标章、金属纯度标章戳印痕迹,表明它是1783年在法国巴黎地区制作。

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

展览中还有一件满文版《几何原本》。策展人郭福祥介绍,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为便于给康熙讲授西方数学,根据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编译了这套满文教材。这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乾隆下令编纂的大型官修综合性农书,在众多精美文物中并不显眼。但当时的法国人钱德明意识到该书对法国农业发展颇有用处,寄回法国一部。19世纪,法国汉学家通过对《钦定授时通考》的研究,获取了有益信息。还有塞弗尔瓷器厂生产的中国风瓷器,色泽艳丽。这些是法国在实践中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的代表。郭福祥说:“希望观众透过展品,了解这段中法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满文版《几何原本》

清 透明珐琅蓝地金花攒盒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黄地珐琅彩诗句梅花纹碗 欧洲进口的铜胎画珐琅料影响了中国瓷器

展览中还有一件画像临摹自一件清宫旧藏油画。该油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形象来源关涉中西艺术交流,尤其是中法宫廷间的艺术交流,是探讨法国宫廷戎装像对清宫绘画影响的重要资料。

民国 戎装仕女像挂屏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分为“收藏和改造”“模仿与灵感”两个章节。

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着法国的艺术风尚,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是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成为了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后者在诸多领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

随着中西交往的深入,大量中国物品输送欧洲市场,诸多法国王室成员和政要成为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同时,法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物品进行装饰和改造,以适应自身的审美需求。

一件来自凡尔赛宫的青釉香水瓶,在瓷瓶的顶部、口沿、底座均装饰了奢华的洛可可风格铜镀金饰件。据记载,该瓷瓶于1743年被购入并安放在路易十五在凡尔赛宫的藏衣室,是现存唯一一件经鉴定属于路易十五的中国瓷器。

青釉香水瓶

瓷器是中国艺术进入法国宫廷最强有力的媒介之一。法国王室从16世纪开始有少量瓷器收藏。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路易十四时代,王室收藏的中国瓷器数量显著增加。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早期收藏的中国瓷器以青花瓷为主。本展览选用的青花瓷与同一时期出口到欧洲的同类产品相似,在法国王室成员的早期中国瓷器收藏中多为类似产品。

清早期 青花瓷

出土于凡尔赛宫花园的陶瓷残片

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是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瓷器中充满了对中国的旖旎想象。

彩绘描金风景人物茶具

彩绘描金风景人物茶具

展览追寻了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一百多年间,中法往来交互的历史印迹。中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在历史上却进行过持续不断的理解对方的尝试和文化交流的实践。他们彼此间的吸引,相互间的兴趣,一直深藏于历史记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成为了一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