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4-02 16:05

(中央社记者洪素津台北2日电)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让食安议题再次受到重视,有媒体引述公卫专家称,台湾过去在凤梨、杏鲍菇曾验出米酵菌酸,对此事实查核中心表示这是错误讯息。

台北市信义区宝林茶室近日发生多名民众食用餐点后,因身体不适而就医、住院,并造成2人死亡,由于包含死亡2人在内的8例重症个案都检出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小百科

米酵菌酸是一种罕见毒素,由唐苍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cocovenenans)产生,这种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别是椰子和玉米。在摄氏温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环境中,会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 案例:印尼1895年首次发现米酵菌酸毒素,当地的传统椰子发酵饼导致数起中毒事件。过去非洲莫三比克、中国皆有案例。2024年3月北市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死者血液中检出米酵菌酸,为台湾首例。
  • 症状:会影响肝脏、肾脏和脑部,引起包括精神不振、头晕、嗜睡、腹痛、呕吐等,患者可能并发血便、血尿、低血压、心律不整、体温过高、黄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难、休克。严重时可能在症状出现后20小时内死亡。国外群聚事件致死率介于30%至100%。
  • 治疗:米酵菌酸没有解毒剂,仅能提供支持性疗法,如呼吸衰竭时插管、休克时打强心剂。
  • 预防:米酵菌酸不会因洗涤或烹饪而被破坏,请勿食用长期存放于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
看更多
关闭
,确定是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有媒体引述台北市公共卫生师公会理事长翁瑞宏的说法,称「台湾过去在腐败凤梨果核、杏鲍菇中验出米酵菌酸」,不过翁瑞宏澄清,媒体误解他发文的原意。他解释台湾过去学术研究发现,在具有凤梨果腐病的凤梨和腐败的杏鲍菇验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并非米酵菌酸。

农试所也指出,台湾未曾在凤梨、杏鲍菇、木耳检测出「米酵菌酸」,且要产生「米酵菌酸」条件严苛,除了需要有病原菌(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还需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发酵才会产生。

中兴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农试所副研究员吕昀升指出,在挑选时杏鲍菇时,外观上应挑选无破损、洁白完整,如果产生黄斑、异样、闻起来有异酸味等情形,都是放比较久的产品;一般冷藏放置3至5天都没问题,仍建议民众买回家应尽快食用。(编辑:龙柏安)1130402

原文来自「台湾事实查核中心」: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1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