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4-03 12:48
acel rovsion的回答

@小屋住不下 推荐的《文明的进程》确实是社会学中研究礼仪规则变化的重要著作。不过,我这里多说一些别的。所以以下纯属个人分析。

“得体的仪态”,是整个“礼仪系统”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如先来讨论更为宏观的后者

一般而言,把礼仪的诞生分为三个部分:

1,权力关系的表征符号。

2,社会共同体中对自我的强制,这个在早期依据熟人社会监督,以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对于共同体成员进行约束。即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控制的对象包括是基于森林法则的过度利己行为和所谓的“自然情感”(这里的自然情感是不受外部约束的前社会时代的随性情感)。

3,文明的概念是过程化的,而不是被理性设计的。也就是说,文化本身的两种推动力同时存在,一个是社会关系变迁中某个时空节点的既存状态,同时围观上还包括权力上位者的自我意义赋予,二则是社会意识变化中对于某个“符号”的意义变化。

所以整个过程是一个对人“自然状态”的规训,那就是人从自然状态的”孩子“接受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和行为准则就是从学习礼貌开始的,礼貌不仅仅是符号化的仪式,更是让你认清基本的社会关系,包括传统礼仪中的尊敬长辈;以及基本的责任心,从大而泛之的“诚信”,“守时”到极度细节的“别把刀尖对准别人”;以及对于自身的生活习惯,包括“挺胸抬头”等等。

其次,要开始接受权力关系,这个权力关系是家庭这个血缘共同体内的,而我们的约束大多来自于宗族意识,包括在长辈面前要用什么方式说话等等,再从血缘共同体到社会共同体的时候,这种规训就更为泛化,所以我们学习得体的仪态,合理的相处方式,以及场合行为等等,实际上就是人从一个自然状态被规训从社会人状态的过程,所以作为这个规训中很小一部分的“得体仪态”自然也是反自然状态的。


1,比如,等级制度使得各个阶层之间存在差异,而差异一方面使得上流社会获得遵从,使下层社会对上层产生向往之情;下层社会的人不断模仿上流社会的“文明”行为,约束自己。这个首先体现在国家文化圈的对比中,当年的法国,在国立强盛的情况下,使得其语言,沙龙文化,以及宫廷礼仪在欧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高峰的威权下,开始遍布欧洲大陆,依据这个文化圈的向心,在本国的等级秩序下,出现其他欧洲封建王朝开始模仿法式礼仪的状况,尤其是宴会礼仪,沙龙礼仪,就餐礼仪至今影响到现在。

而还有一个例子就在于,父权制社会中,父权意识本身就对于女性群体做了很多规训,包括父权意识下的伦理审判,家庭束缚,等等。将这种权力关系的元逻辑在后现代女权中被称作“菲勒斯中心主义”,也就是说一个阳具推崇意识的意符“菲勒斯”,在某种男性中心话语的语境下,对于作为虚化概念的“女性”逻各斯做了意指,从而从表征系统转化成了礼仪束缚。这个礼仪束缚本身也随时随地在表现这种权力压迫关系,最简单的就是旧社会时代的公共交流场合,女性原则而言被限制为“倾听的一方”,父权社会中两方男性在谈论事情的时候,女性要给“男方”所谓的“面子;还有包括女性的坐姿,仪态也是一个被男权制规训的过程,包括坐姿中某些动作是为了掩盖女性本身身体曲线的性符号,着装亦然,而且旧父权社会中,对于不同身份的女性在形象的”体统“要求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女性的社交礼仪同样是一个父权社会中的一种建构,在社交上要体现男权制中对女性形象的审美与角色扮演,尤其是体现在着装和妆容礼仪中,女性被要求的往往比男性更多,而且这是《文明的进程》中提到的一个典型的”外部监督“转换为”自我监督“的过程----本来是男权制度中的礼仪要求弱势方的女性呈现一种被”男性凝视的状态“,这个状态并不是女性自我选择的,而久而久而反而她自己认为这种状态反而是一种”追求美“的行为。


其他的有时间再过来更新吧,反正问题已经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