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推荐 ( ) • 2024-04-04 14:17
同样是清代成书的《帝京岁时纪胜》,则描述了老北京欢乐的清明节——这天全北京的男女都出城游玩,带着美酒佳肴和风筝,去郊外扫墓。扫完墓就直接在坟前比赛放风筝,看谁的风筝放得最高:“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清明日摘新柳佩戴,谚云:‘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又以柳条穿祭余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之,谓不齼夏。”

这段文献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清明节佩戴新柳。这个风俗本身没什么奇怪,由来已久各地多有。但是关于戴柳的谚语,较流行的版本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而清代北京的版本居然是“来生变黄狗”,看来这柳枝是非戴不可了。而且祭祖剩下的糕点,还会用柳枝穿起来晒干,晒到立夏再用油煎,作为小孩子的立夏零食和祈福糕点。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明确提到了扫墓人员是“倾城男女”——可见就算是清代的北方,女性也是正常参加清明节活动的。今天北方“女性不上坟”的习俗,必定是非常晚才出现。

责任编辑:陈斌

“太公一句风水好,儿孙翻山少不了,又到了华南F3特种兵拜山祭祖的季节……”

这是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热梗:所谓的“华南F3”,其实就是福建、广东、广西三地。因为这三地都处于东南丘陵,传统村落一般沿河谷分布,祖坟则大多位于深山之中。所以每次去扫墓都要披荆斩棘翻山越岭,仿佛特种兵拉练和户外探险。实际上不仅这三地如此,华南大部分地区的情况都很类似。

清明节南北方差异

而这些地区又往往特别重视清明,甚至比春节还热闹,连过年没回的人都会尽量赶来。华南“拜阿公”还讲究人越多越好,无论男女老幼都参加。笔者在浏览相关热帖时,看到有女网友分享自己给曾外公上坟时丢脸的经历:因为深山老林根本没路又过于陡峭,上山后自己下不来,最后被长辈背下了山,成了村里的段子。

正因如此,华南往往吐槽清明假太短:时间根本不够大家进山出山,而且清明期间要准备的美食也很多,诸如五色饭、青团(有的地方甚至要抬整只烧猪上山!)所有祭品会在祭拜后由全家一起吃掉,代表逝去亲人对生者的祝福,过得相当热烈繁忙。

相比之下,北方的清明就很难用“热闹”来形容了。笔者长居北京,对此很有感触。然而这并不是北方的传统,只要翻阅一下古籍和各地县志,就会发现一直到民国,北方的清明节都热闹非凡,甚至比现在的南方还要欢腾有趣:要知道清明节原本就发源于北方,而且在古代本来是春游节和情人节(上巳节),扫墓反倒只是郊游时的附带项目。

传统北京清明节:游神、佩新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