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游戏新闻 ( ) • 2024-04-04 14:53

虽然均被冠以“内存”之名,但在不同领域之间,内存条的形态仍各不相同——台式机内存UDIMM又长又宽、笔记本内存SO-DIMM更短更窄。

接口造型的差距,似乎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注定大相径庭。

——不过,我们可不这么认为。今天的测试内容,便是要打破二者的界限:眼前这套“DDR4笔记本内存转接卡”,似乎正是剑走偏锋的解决方案!

转接的艺术

没错,我们今天就是要将笔记本内存转接到台式机上。不仅如此,性能的差异同样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通过台式机转接卡工作,是否会损失笔记本内存的带宽?

究竟是在笔记本上原生运行更快,还是在桌面平台中超频上限更高?

我们找遍了互联网上的资料,但并没有文章给予确切的数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让我们在实测中一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话不多说,请看测试。

笔记本主场

作为一套“笔记本内存”,移动端平台自是它的主场。我们使用一套游戏笔记本测试。

但在锐龙R9-5900HX处理器上,BIOS不允许改变内存的1.2V电压。它的频率也被牢牢限制在3200Mhz内,任何更高的数值都将无法启动。

厂商们的重重限制,并不能磨灭我们的热情。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折腾空间——内存颗粒的时序参数,同样与性能息息相关。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成功以CL18-16-16的低时序启动了系统,并完整地通过了TM5内存测试。

在这一参数下,内存条的潜力得到了充分释放,处理器的性能也显著改善:3DMark Timespy的综合测试分数,足足跃升了10%!

这样的表现已是相当不错了,但又能否再好一些呢?很显然,1.2V的电压限制了内存条的发挥,而桌面端平台往往有着更自由的超频选项——若是将这套内存转接至台式机主板,又是否能够再添一份惊喜?

然而,尽管打破了接口物理形态的限制,转接卡也并非万能。作为主板上的高速线路,内存条的表现十分依赖信号完整性:每延长一寸走线,信号强度便会衰减一分。

放眼这“高耸入云”的转接卡本体,密布的线路似乎笼罩了一层不详的阴云。

多说无益,行动为先:就让我们为它接入转接卡吧。看看在这桌面端“锐龙”平台上,转接后的内存又有着怎样的表现?

转战台式机

嘿!这是什么情况?——在锐龙R7-5700X台式机平台上,拖带着臃肿不堪的DDR4转接卡,这套笔记本内存的工作频率反而更胜一筹!

真可谓“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摆脱了笔电BIOS的层层限制,尽管仍是1.2V的默认电压,但笔记本内存依然达到了3400Mhz的更高频率!

这可真是“意料之外的性能提升”——不过,受限于转接卡物理形态的限制,内存条的延迟表现相对逊色了不少。

此时,内存仅能工作在CL22-22-22的高时序下,延迟时间达到了77ns。42GB/s的拷贝带宽也较为逊色,更高的频率并不能完全弥补延迟的不足。

不过,可别忘了台式机的调校优势:让我们继续挖掘笔记本内存的潜力。在更高的电压下,它的表现能否力挽狂澜?

遗憾的是,电压并不能弥补布线长度的劣势,转接卡的桎梏限制了频率的提升。即便是高达1.5V的激进电压,带给我们的仍是一次又一次地蓝屏。

效率总结

内存条的频率没能实现突破,止步于3400Mhz。不过,我们并非一无所获。

在电压达到1.35V时,时序得以进一步缩紧。在CL20-20-20-38的参数下,延迟下降至70ns。

与此同时,桌面平台的处理器也更加强力,仍以排山倒海之势胜过了笔电水准。在3DMark Timespy测试中,它的CPU分数一骑绝尘,领先移动端高达两千分!

当然,对比真正专业的台式机内存,转接卡的局限还是分外明显——眼前,这套使用长鑫A-die颗粒的内存产品,便能轻而易举地工作在3800Mhz高频之下。

对应的测试分数可达12500分,足以令DDR4转接卡望尘莫及。

不过,将笔记本内存“废物利用”的同时,还能享受免费的“频率进步”。这其中所蕴含的折腾乐趣,又何尝不值回票价呢?

后记

尽管与真正的台式机内存尚有差距,但“废物利用”的价值显然更高。将笔记本内存转接在台式机上,它的工作频率反而进一步增加——这可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作为一名热爱折腾的DIY玩家,何不将身旁闲置的“笔记本内存”物尽其用。在存储价格纷纷见涨的当下,尽力发挥闲置产品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