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游戏新闻 ( ) • 2024-04-04 15:14
声明:

本人并非从业人员,全文仅从我个人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方面谈论目前相机的一些情况。不具有参考价值以及指导意义,更不涉及专业领域,我也不懂。错误肯定不少,各位不必太过较真,权当个帖子看就行。

ps:今天我的一个沙贝朋友乱删我卡里照片给我整的不怎么舒服,最好别让我看见什么键摄去评论区罚点,不然给你挂置顶!

-------------------------------------

(一些无聊的废话,不想看的可以直接往下翻)

2023年的9月20日,我从海鲜市场掏了一台尼康大F,开启了我的胶片摄影。到现在为止,一共就拍完了三卷foma pan 400,一卷没过上卷,两卷拍得很好,并且我自己都洗出来了。还有一卷5294,只拍了5张,还在里面塞着呢。

没上卷洗出来的海带

大F

这台F上配的镜头是尼克尔的50 f1.4,大概是和机身同一时期配上的,毕竟镜头上的生产商标的还是日本光学。

后来我换了台尼康的微单,觉得这个镜头不用也是浪费,于是买了个ftz无触点转接环,转接老镜头玩。欸,别有一番风味,最主要的是还蛮好玩的,然后我就开始疯狂买上古镜头,感觉按照这架势,不到年底我就能攒一裤子古董了。

不如就写一些我目前手上的三颗镜头吧,感觉还应该有人能用到(大概?)

后续再买新的镜头也会再更新。


-------------------------------------

三颗镜头分别为50 f1.4;135 f2.8;100-300 f5.6

测试机器:尼康z72搭配莱纳ftz转接环。

未经后期调色直出,部分进行裁切。

由于暗角可通过后期消除(而且我忘关机身暗角矫正了),故本篇不进行说明。


既然都提到了,那就先从50 f1.4说起吧

60年的老头儿

50mm f/1.4 Nikkor-S


多么迷人的镀膜

作为auto口时代的元老,现今50 f1.4仍有着极大的保有量。海鲜市场价格稳定在400左右,甚至在胶片潮那段时间也没有怎么涨价。

1962年,日本光学推出了这款平民夜神头,口径52mm,光圈f1.4-f16、7片,最近对焦距离0.6m,约300g重,全镜采用金属制作,惦着极其有分量。

7片光圈片及结构设计的缺陷会导致在小光圈--即f11后会出现异形光圈,类似于一个拍扁的正七边形,而且除去光圈全卡之外,其余光圈下的光斑也是七边形的,这属于尼康老镜头的通病了。

最大光圈

最近对焦距离

镜头采用了7片5组双高斯结构以控制色差、减少彗差,但很显然并不理想。受限于当时的单层镀膜技术,且镀膜老化,脱落,镜片工艺有限,镜头设计落后等各种问题,光圈全开始周围色散、紫边、光晕,眩光等都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后期推出过S.C版本,改进了镀膜工艺,显著减少了上述问题,但因时代原因,仍远无法与现代镜头相比。

镜组结构

我之前还挺喜欢拿这个镜头拍照的,但由于我出色的存储管理能力,照片找不到力(


不过问题不大,先简单做个测试。

光圈全开

在光圈全开时,虽然焦对在了电池的字上,但因为严重的色散导致分辨率显著下降,在加上极窄的焦平面导致即使在画面中心,其清晰度对于正常需求仍是不可接受的。但换言之,如此的大光圈所带来的便是迷人的焦外,即使是在主体与背景相距仅不到二十厘米也能够获得柔和的背景。

光圈f8

将光圈缩至f8时可见电池的细节已经足够清晰辨认,而且相当锐利。缩小光圈所带来的进光量减少有效的避免了镜头原本的物理缺陷。在最适光圈之下,50 f1.4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其中心画质已经到了至少说可以看的程度,甚至相对于现在的一些镜头也足以媲美。

牺牲一部分的背景虚化换取中心锐度,但这样也就失去了这颗镜头原有的特点。是否采用还需看使用场景。

焦外二线性

这是一张我对着窗外使用最大光圈最近对焦时拍摄的光斑。这颗镜头的边缘口径蚀可以说是相当有个性,在复杂的背景下展现的就是旋焦的效果。但由于其光斑相当的锐利,所带来的旋焦也会比较生硬,并不会有八羽怪那样的舒适感。中心光斑还是很圆的,但很明显能看见从边缘到中心的逐渐变暗的过程,没有很好得修正球差,这也代表着在缩小光圈拍摄时很可能会感到画面锐得不自然。

made in 霓虹


-------------------------------------

50年的老大哥

Nikon Nikkor-Q Auto 135mm F/2.8

不管看多少遍还是感觉好舒服

同样是auto口的老镜头,海鲜市场保有量相对较大,同样因为没什么知名度导致需求量不大,价格稳定在400左右,我这颗是388收的,内部微灰、前镜组小划痕肉眼难以分辨,不影响成像。

同样的,这颗镜头有O--即单层镀膜,O.C--即多层镀膜版本。O.C版目前的价格已经到了600,如何过不是对逆光拍照有强烈需求其实O版完全够用。同时后续的ai与ais版极大的改进了镀膜工艺并减轻了重量,而且ais版的最小光圈也来到了32。

生产于1971-73年,口径52mm,光圈f2.8-22、7片,最近对焦距离1.5米,总重638g,金属镜身。

由于同样是7片的光圈叶片,小光圈下变形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我并没有找到关于这颗镜头的结构资料,但可以猜测一下大概也是5组双高斯结构。

最大光圈

最近对焦距离

不得不说的一件事是,这支镜头属于auto口镜头中较早的一只自带遮光罩的镜头。

遮光罩平时固定在对焦环上方,设计整体统一,相当巧妙。逆时针旋转解锁后向上拉出,再逆时针旋转锁定,完成遮光罩设置。

打开遮光罩后能够一部分缓解强光带来的光晕与鬼光,但仍旧有限。

遮光罩


这颗镜头最近才到货所以并没有样片,也就简单测试一下吧。

光圈全开

光圈最大时画质一般,肉眼可见的比较肉但相对的,焦外真的很好看,柔而不乱。总的来说中心画质还算在接受范围内,已经能看出来这颗镜头已经很努力了。同时其长焦带来的压缩感一样很舒服。

光圈f8

光圈缩到f8时不得不感叹是真的锐,电池上的字已经清晰可辨。相比于50 f1.4在f8下来说锐度并没有很显著的提升,毕竟是同时代的镜头。当然由于是长焦镜头,光圈缩到f8后的景深也还算可以接受,相当的舒服。

焦外

其口径蚀肉眼可见的控制的相当出色,边缘柠檬斑并没有想象的严重,中心光斑更是圆中圆,只能说上古圆神也是圆神。但正因这种特性,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迷人的旋焦,但也不全部都是完美的圆,处于一种上去够不到,下也下不下来尴尬位置。

光斑从边缘到中心亮度分布还算均匀,但是也能很清晰的看见边缘的绿边,这都是受当时技术限制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多少也算一种特性吧。

made in 扎喷


-------------------------------------

40年的老伙计

Nikon AI-S Zoom-Nikkor 100-300mm F/5.6(S为后缀,镜头为ai卡口版本)

紫色的镀膜太棒了

这颗镜头是我几个月前脑子一抽从海鲜市场花了450淘回来的。同样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存货量极大,其价格也稳定在400多,甚至也能找到300多的。成色好的并不好找,我这颗后组后面的消光绒有点快烂了,而且前组镀膜有些脱落,但并不影响成像。

买回来那天的地铁上

1984年尼康发布了这颗变焦镜头,作为较后期发布的镜头,其除了镜身及卡口使用金属外,对焦环及内部变焦滑轨使用的都是塑料以降低生产成本及重量。

同样有着ais卡口版本的,极大的缩小了变焦行程,增大了镜头内部空间利用率,减小了镜头长度及重量。

镜头口径74mm,变焦从100mm到300mm,镜身上标有焦距标识。最大光圈恒定f5.6,最小光圈f32与ais版相同,9片叶片。镜头采用10组14镜片双高斯结构,重951g,但重心较为靠前,所以拿的时候相当费劲。

镜头结构

最近对焦距离2米,但是在100mm端有微距,最近对焦距离可达到0.71米,但并不常用。

光圈由于设计原因,虽然解决了小光圈下的变形,但f8、f11时出现的锯齿状异形光圈,其带来的光斑效果相当魔幻。

异形锯齿光圈

光圈值总览


当然这颗镜头我使用的相当多,样片也不少,但咱们先来点测试。

100端光圈全开

在100mm端光圈全开的状态下,即使是中心画质也极其糟糕。对焦准确的情况下,部分文字仍旧无法阅读。而受限于f5.6的光圈,其背景也并没有化开,只能说鲜有能取的点。

100mm端光圈f8

光圈缩至f8之后画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心相当锐利,至少文字可读,且具有一定的细节。同时背景模糊中规中矩,并没有很出色的表现但也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100mm下全开光斑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其100mm端下的口径蚀及色散相当严重,但是光斑的亮度分布由中心到边缘变暗,造就了其非常柔美的旋焦。就我个人来讲,还是蛮喜欢这支镜头焦外的效果。

但一旦缩光圈到f8、f11,焦外光斑会变成多边形,多少有些炸裂。

300mm端光圈全开

不得不说长焦带来的压缩感是无法替代的。整体画面在300mm下相当舒适,但光圈全开的中心画质不甚理想,甚至远不如100mm端时,可以说细节已经几乎没有了。

300mm端光圈f8(暗部细节丢失是相机设置问题)

但当光圈来到f8时画质有了显著提升,与100mm端时比相差无几,同时也保留着背景压缩与一部分的虚化,表现相当出色。虽然比不上现代镜头,但仍有着能打的地方。

300mm下全开光斑

300mm端的光斑就比较抽象,其口径蚀的影响已经从边缘波及到了中心,可以看见只有在非常接近中心的地方光斑才是圆的,而在极其边缘的地方光斑也没有很完美的被压缩。这样导致的焦外会相当别扭,就像是要冲但冲不出来的感觉。在光圈缩至f8时,就会获得一个七扭八歪的九边型。


既然说了这么多,那来点样片吧,这也是唯一一支我能找到样片的镜头。

之前去拍花时的一些照片,未后期处理

这只镜头平时适用场景相对较多,而且表现也还算出色。加上有300mm的长焦,重量却不到一公斤,各种方面均衡下来看,这只变焦头到今天也还不是金属废品。

made in 岛国


-------------------------------------

后记

上世纪的老镜头到现在为止的确没有什么使用的价值,但那时独特的设计审美及扎实的用料都是当今时代下难以找到的。所谓复古感、文艺范,莫不都是我们对于过去时代的回忆与感慨。过往见证了一个行业、一类物品的美学导向的改变,它不仅仅、也不应该只是现在年轻人追逐独特个性的工具,更不能成为资本压榨历史的道具。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款玩具,一样纪念,但也无法否认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曾经闪耀过光辉的那一面。